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沙漠戈壁亦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的时代里,每一种文化,每一道风景,都在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坐标。地处浙中的金华,自古便是商埠重地,历史文化村落资源位居全省前列。但长期以来,这些宝贵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有识之士慨叹之余,常常感到无计可施。
2018年,金华提出了“和美乡村”的定位,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外在美、个体美、单一美,走向内在美、全域美、全面美,强调生态美、人文美、协调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推进“和美乡村”过程中,历史文化村落竟然发挥出独特作用。
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冬岩认为,“和美”定位要想落地,就必须依托载体。这个载体既能体现历史文化传承,也能唤起市场热情,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历史文化村落、古建筑联通古今、链接城乡、融合虚实,只要经营有方,必将一举多得。
从“牛奶河”到“网红村”
走进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只见老门墩、马头墙、青石板,还有鳞次栉比的老屋,似乎穿越在时光隧道。但这里不仅没有沉寂与萧条,反而处处显示出乡村的激情与活力。
73岁的退休“老村长”朱玉堂告诉记者,这个年游客量过百万的“网红村”,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还曾经是臭名昭著的“污染村”。30多年前,虞宅引入水晶产业,新光村便是核心区。210多户人家,竟有316家水晶加工户。由于废水直排水沟,绕村而过的溪流成了“牛奶河”。
“五水共治”将水晶加工点连根拔起。习惯了隆隆机声的村庄,却在突然来临的安静中陷入迷茫:今后何去何从?多次讨论之后,大家不约而同,都瞄准了村里宝贵的古建筑资源。
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新光村分步对诒榖堂、双井房、廿玖间里、桂芳轩等古建筑进行修缮,昔日的“江南乔家大院”很快回到了人们视野。但谁来开发,如何运营?踌躇之时,陈青松与廿玖间的一见倾心,一下让新光村云开月明。
青年旅舍、音乐酒吧、乡村咖啡,花艺布舍……如今,十余种业态被引入新光村,那些闲置了三百余年的老建筑,终于在陈青松的精心筹划下,纷纷找到了各自归宿。
“我始终秉持共享共富精神,像开农家乐、办民宿、卖小吃,老百姓能做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接下来,我还谋划,如何与村集体形成股份制的利益共同体,深度介入招商运营。”陈青松坦言,尽管运营收入有限,但通过这一复活计划,让新光村更加“和美”,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接下去,他还计划输出“廿玖间”品牌,让更多古村落、老建筑复活。
同样由“牛奶村”蝶变而来的“明星村”,还有与新光不远的大畈乡上河村。该村的一炮走红,缘于2016年集体救援失联儿童事件。当时,这份大爱感动了中国诗歌学会,因此,也就有了全国第一个“诗人小镇”。
上河村爆红后,数百间明清建筑开始获得市场青睐。夏日的夜晚,数以万计的游客涌进小山村,一睹“双月奇观”“多彩鱼鳞阶梯瀑布”等夜景。夜深了,就住在老百姓开的民宿里,体验鸡鸣狗吠。
为了抢抓机遇,村里很快引进了第三方投资管理团队,进一步开发沉睡的乡村资源。高空滑道、玻璃悬廊、音乐喷泉、冰雪世界等一批项目,短短时间就花落上河。
“大畈乡九成是山,但去年,所有村的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分别超过100万元和30万元。”在大畈乡党委书记潘期枫眼中,“和美”即乡域统筹、共享发展。而在大畈“整乡抱团”发展战略中,古村落、老建筑无疑是重要“引擎”。
据了解,最近,根据“和美金衢”组团定位,依托金义历史名人底蕴,金华市农业农村局正加快建设一条跨区域的金义名人和美乡村精品带,全长约50公里,沿线涵盖10多个精品节点村,串起了施光南、艾青、吴晗、陈望道近代四位名人,今后有望成为一条融合文化、生态、休闲、文创、人居等多功能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古村落里的“新生命”
很多人眼里,村干部必定是本村人。但前不久,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来自兰溪市的徐小冰却高票当选村委委员,这在当地成了一件“稀罕事”,也成了“和美”之谈。
“有的投资者认为自己是上帝,可小冰完全不是,总站在村里的角度考量。这几年,他俨然成了‘招商办’主任,让村里的古建筑起死回生。”村支部书记林卫良告诉记者。
坛头村位于武义江和白鹭溪的交汇处。过去,由于地势低洼,加上环境污染,村口土地被冲成了烂河滩,又脏又臭。后来经过治理,摇身一变成为湿地公园。湿地与古建筑交相辉映,确有一番滋味。
2017年,徐小冰偶遇坛头村,一下子就被“依依墟里烟”的古村落勾住了魂。那栋摇摇欲坠的“光裕堂”,经过修复后,如今成了田庐文创园的接待大厅,古色古香,清新雅致。
此番相遇,注定越陷越深。至今,徐小冰已累计投入七八百万元,将近十栋古建筑开发成了民宿、餐饮、艺术展览馆、咖啡屋等。不仅如此,他还像磁场超强的吸铁石,引来不少社会资本投资坛头村。其中“80后”武义乡贤吴旭文,就是在他的感召下,决定将公司总部和旗舰店从嘉兴海宁迁移至此。眼下,他正抓紧装修老宅,用于奶茶制作体验。
现在,坛头村里有青年旅社,有特色餐饮,有中医药馆,还有高端私家茶馆,各个业态之间相互交融。“尽管老房子还有不少,前来询问的也很多,但我们并不着急对外出租。所引进的业态一定要互补,而且业主得有情怀,还需有一定的产业层次。”林卫良对“和美”有着独到理解。
如果说坛头村适合静下心来,在湿地旁、在松林里、在古建筑里,感受时光流淌,那么在履坦镇的另一个村叶长埠,琳琅满目的古玩,让这里充满了人间烟火。一条古玩街,活了一个村,村里近50幢的明清古建筑,如今成了各色藏品的展销馆。
每周二,叶长埠村都会举办集市,引得各路古玩爱好者慕名而来。与之配套的业态也愈发丰富。记者看到,面朝武义江,一家由老屋改建而成的音乐餐厅即将投入营业。尽管装修投入不菲,但日渐火爆的人气,再加上毗邻城区的优势,让餐厅老板徐旭月倍有信心。
蓝莲花开古村里
在村里的两年时光里,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涌上韦育珍的心头。那可能是木头窗打开时,洒落进屋的一米阳光;又可能是丢弃的老物件儿,种上鲜花后的涅槃重生。当然,最触动她的还属,城里儿童与乡土文化、传统儒学之间的奇妙反应。
幼师毕业的韦育珍,旗下原有五家幼儿培训机构。但她心存梦想:如果能将孩子们从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古村老屋、乡间田野之间诵读儒学经典、体验传统非遗、参与农耕细作之间,该是多么完美。
因此,当她获悉榉溪村即将引进新业态后,立马决定将事业重心转至乡村。
坐落于大盘山南麓的榉溪村,四周群山环绕,环境宜人,还是江南最大的孔氏后裔聚居村落,素有“婺州南孔”美称。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利用,18幢数百年历史的古民居,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濒临倒塌。在韦育珍看来,这无疑是梦中情人。她当即包下其中8栋老房子,开启了“蓝莲舫”的筑造之路。
记者看到,“蓝莲舫”分为定制研学、文化交流和品质生活三大板块。各色古建筑经过改造后,成了蓝莲生活馆、国学体验馆、耕读体验馆等。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在此找到对应的定制活动。
现在的榉溪村,以孔氏家庙为核心,形成了一条观光、研学、采摘完整的旅游线路。在这里,政府找到了古村落活化利用的新路,工商资本找到了充满想象的市场空间,而络绎不绝的游客,则得到了心灵的浸润与满足,颇具和合之意。
“这里卖的不仅仅是生态和产品,更是文化,以及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与众不同的卖法,正是通过古村落、古建筑得以实现。”磐安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新森认为。
据了解,为了唤醒农村沉睡的农房和古建筑,2018年,磐安推出“共享农屋‧磐安山居”。如今,像榉溪这样的村庄越来越多,民宿、茶吧、咖啡吧、国学班等乡村业态跑出了“加速度”。目前,全县已发展共享农屋2130户,去年直接为农户盘活收益2000多万元。
范冬岩介绍说,去年,金华积极实施产业、生态、社会、治理、城乡“五和促进”行动,田园美、村庄美、全域美、人文美、生活美“五美提升”行动,以及“两进两回”、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市场开放、数字乡村建设、区域集成创新“五能增强”行动,全力打造“和谐乡村”、“美好乡村”、“众创乡村”三块金字招牌。这幅和美画卷中,古建筑、古村落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金华已培育美丽乡村风景线65条、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2个,创建了122个现代化和美乡村示范村、174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439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去年,面临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全市乡村旅游仍然交出了漂亮答卷,乡村旅游量342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21亿元,其中,古村落新业态贡献度达到35%。
古村落、老建筑的命运不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普遍现象:有些地方甚至将这些资源的保护视作负担,认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有些地方则认为,既然带有历史文化印记,就不应该进行市场化经营。
早在十多年前,浙江就出台政策予以保护,并于近年设立古村落保护利用基金,进行这方面的活化利用探索。浙江金华掘“金”古村落的实践,不仅让“和美”这一乡村发展定位得以落地,并且让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运营商利益得到体现,可谓一举多得。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市场化方式进行古村落、老建筑的保护利用,并且将其纳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中,才能找到有效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