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莒南县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不断深化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工作,建立起在职党员“居住在社区、服务在社区”的长效机制,获得了社区欢迎、党员认可、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坚持党建引领,“三化”推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向“8小时”外延伸。
注重顶层设计,促进报到工作实效化。制定《关于推进莒南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形式明确报到工作的规范流程、服务内容、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等,发动全县9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6929名在职党员到20个城市社区党组织报到。完善制度体系,促进报到工作规范化。创新推出线上线下结合报到的方式,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分布等实际情况,将在职党员编入辖区网格(小区)党支部中,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251名在职党员担任网格(小区)党支部书记,推荐796名在职党员担任楼道党小组或党员中心户。坚持垂范带动,促进干部作用示范化。28名县级领导干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广泛带动党员干部融入社区生活,参与共驻共建。确定124个小区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点,各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时跟进,每季度至少1次到所联系的小区服务居民、开展活动,形成了“社区有组织、小区有领导、楼道有党员”的工作新常态。
创新服务载体,“三优”供给多样化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组建四支队伍,优化服务项目提升居民参与度。按照在职党员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在每个社区组建培训、宣传、关怀、治理等四支服务队,纳入城市社区“城市微光”志愿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创新志愿服务积分“多一分”模式,在职党员以个人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比随同单位多积1分。推行“三单”模式,优化治理手段提升居民认可度。依托“莒南红e家”APP,推行“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社区居民线上发布“需求订单”,社区在接到“订单”后,综合比对在职党员职业特点、兴趣爱好、工作实绩后,因事制宜进行“下单”,收到“下单”的在职党员可以在3天内“接单”。党员在完成“订单”后通过拍照纪实、工作简述等步骤申请结单,社区居民给予星级评价打分。创新分类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居民满意度。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分类管理,全县小区按照商住小区、老旧小区、安置小区、单位家属院小区分为4类,分别重点开展宣传类、关怀类、治理类、培训类志愿服务。举办“在职党员‘益’起来”主题年活动,每月确定1个主题,在职党员每半年至少参加1次志愿服务活动。
破解条块壁垒,“三强”构建长效机制助力社区服务治理能力提升。
强化力量下沉,筑牢社区治理服务根基。构建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体系,开展在职党员“三亮三比”行动,鼓励每2-3名在职党员与1个特困家庭“结亲连心”,推行在职党员在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同心驿”坐班轮班服务制度。发挥党员干部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对接社会志愿者、爱心企业服务社区群众,帮助引进社会组织26个。在职党员帮助社区解决问题270余件。强化共驻共建,建设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将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相结合,鼓励在职党员积极参与推动共驻共建项目的实施,住建、司法、文旅、教体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向下给力”,推广社区服务项目20余个。将在职党员作用发挥融入“红色物业”工作,45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参与居住地小区业委会的选举,78人担任业委会主任。强化督导考核,推进机制完善作用长效。实行“双管三评”的跟踪管理机制,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表现情况纳入社区“大党委”会议范畴,定期对党员服务情况进行考评,并通过设置居民“点赞墙”、评选“服务之星”等活动对在职党员进行群众参与评价;单位党组织将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工作表现情况纳入党员积分量化管理,进行量化考核或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