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楼长协会的楼长参加工作站组织的环境大整治。
2020年3月18日,北站社区召开银企洽谈会,党组织联席会成员单位中国银行龙悦居支行党支部积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解决融资问题。
北站社区共享会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宣传活动。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城市化进入当前阶段,社区成为承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日常矛盾最集中的单元。加上社区工作人员往往缺口较大,所辖人群基数又大,容易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突出依靠群众,做实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多元共治”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在“十四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搭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参与平台和载体,创新探索群众共商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先行示范路径,推动社区的事情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激活共管共治活力,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唤醒“最大公约数” 激发“人人尽力”新气象
合理进行垃圾分类后,可以用奖励币在路边的爱心商铺享受优惠;雨天忘记带伞,东西坏了需要工具修理,可以去街头的“党员先锋岗”借用;下班后没地方学习、锻炼,可以使用附近中小学的图书馆、操场等设施——走进位于深圳龙岗区的龙岭社区,短短一公里的龙岭路上,街道干净美观、秩序井然,“医养院社”“睦邻小院”“志愿服务”等涉及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民生需求的服务触手可及。
这片巴掌大的地方,居住了1.52万人,人员密集、流动性强。几年前,龙岭社区环境脏乱差,文体设施、公共活动匮乏,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十分迫切。
龙岭社区党委书记谢海珠曾反反复复地走过龙岭路,最终想到了党建引领这个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龙岭路沿线有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布吉街道老干中心、龙岭学校等单位,还有约110家商铺,业态丰富,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要素齐全,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谢海珠说,在各支部调研商讨之后,社区党委提出由党组织作为“主心骨”牵头,发动辖区政府部门、学校、部队、企业、居民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市容环境、管理秩序、便民服务全部贯通。
“之前,我们想在辖区内设立一条健身路径,都找不到地方。”谢海珠说,龙岭初级中学和社区推出“社校共融”模式,学校在周末将文体设施向居民有序开放,便于居民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为辖区居民打造十分钟的“文化体育圈”。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龙岭通过带动辖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解决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安、纠纷化解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特别是向社区下移,把基层社会治理点上的“盆景”变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风景”。
如今,龙岭社区党委与辖区11个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结对共建,创建了龙岭大讲堂、爱心商圈、家庭读书角等15个“共建共治共享”示范点,打通“神经末梢”,促使资源在社区内互动流转,让龙岭呈现出眼前道路清洁、人文气息浓郁、安全和谐的宜居气象。
科技搭台实现“人人参与”
垃圾倾倒、施工扰民、食品安全……投诉,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最常见也最方便的方式。对于投诉的后续处理,也是影响群众参与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如今,投诉反馈时间过长、政府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情况在深圳坪山区几乎消失不见了——居民们都开始使用微信端的“@坪山”入口反映问题,只需手指滑动,不再为找谁投诉、投诉后没人管而发愁。
“@坪山”是坪山区从2017年开始以科技应用为支撑而打造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和诉求受理平台,以往的市长热线、数字城管、政府邮箱、微信、微博等151个民生受理渠道全部“一网统管”,建立优化并行派件、并案、拆分以及热点问题“秒回”等机制。
“我们瞄准的是政府部门处置事件流程、时限等一系列机制优化。”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表示,这项改革不仅要让市民的合理诉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同时也要推动政府部门提升服务、明晰职责。
“就拿最常见的井盖坏了来说,群众拨打投诉电话,本意是想让政府尽快处理,但事实上井盖要分属自来水、污水、燃气、通信等十几个不同的单位管理,按以往的流程,接线人员要‘挨家挨户’打电话去相关单位通知,等找到群众投诉的井盖所属单位时,可能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陶永欣说,如今坪山的民生诉求改革,就是将像“井盖”一样的问题全部梳理清楚,协调利益各方进行治理创新,夯实和谐社区的基础。2019年,该项改革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最佳案例”。
现在,当群众使用“@坪山”参与社会治理,后端事实上是在按《“一网统管”职责清单》标准化运行。在这份清单上,所有的治理事务被分为19大类1285小类,每个小类都明确了处置责任主体、法律依据,而且都有处置时限要求和处置标准,杜绝了部门单位“踢皮球”现象。
2020年,坪山进一步将“民生诉求系统”延伸到社区,推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让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对接群众诉求,把全部事项纳入流程进行分拨办理,社区不再兜底负责。此举不但提高了群众诉求办理效率,更有效减轻了社区压力,形成线上系统和线下阵地互补共促的治理体系。2020年以来,坪山区民生诉求系统累计受理诉求事件超12万宗,办结率99.96%,平均处置时长3.3天。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很快得到办理,实现“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模式走通得以“人人共享”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这句话一直挂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也印在了社区所有党员的心上。
积极参与到家园的管理中来,是北站社区居民的共识。2013年,社区第一个社会组织——楼长协会成立,楼长们自发为社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例如在城中村的楼栋之间加装防护网,解决高空坠物的问题;引进第三方整治私接网线,消除安全隐患。
如今,“大事”党委主导快办、“小事”基层协商共办、“私事”互相支持帮办的共商共议机制已经建立,居民们共建共享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我们设立了社区基金,成立聚善空间、社区居民‘共享会’,建立服务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鼓励居民通过分享时间、技能、民间智慧等资源,推动‘人人为我’转向‘我为人人’。”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说,目前有超过8000名会员活跃在社区居民中间,服务时长超过5.2万小时。
龙华的例子在深圳如今已很常见。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深圳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通了这“最后一公里”,居民对社会治理成果的体验和感受愈发明晰——
“现在我和老伴每天都吃着长者饭堂的营养餐,不用为买菜做饭发愁。”今年82岁的王奶奶,家住罗湖区东乐社区,去年冬至之后,社区里像她一样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都有了“固定食堂”,而且供应商也是老人们亲自试吃之后投票选出来的,这让她备受感动。
“长者食堂的运作方式、管理公约、工作人员守则、试运营方案、义工爱心银行积分制度等都是和居民一起商议后定下来的,居民的声音贯穿始终。”东乐社区党委书记刘芳介绍说,“我们始终注重激发居民的自治活力,共建的力量来自群众,共治的智慧出自群众,共享的成果为了群众,社会治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