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自动喷灌设施正在浇水。
今年春旱时,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村民石长锁用遥控器打开地里的自动喷灌机,不到一天时间就把自家的6亩小麦浇完了。
“现在真是太方便了,省时、省力、省水。”石长锁说。
追溯到60多年前,为了能省水、省工,农民们也是想尽了办法。1957年,河南洛阳偃师市东寺庄村村民创造了用皮球控水的节水灌溉方式,在当时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
据介绍,1956年,东寺庄村人多地少,2000多口人只有1600多亩地,每口人平均不到一亩地,所以必须精耕细作。
“刚开始是用土修的水渠,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被冲出缺口,跑水,得有人一直盯着;二是本身会向地下渗水,有损耗,还占用田地。当时村里会烧砖窑的人比较多,村干部们就商量着烧制一批陶管,铺一个地下水道,这样不占用耕地,还不跑水。每隔一段距离在地下水道上建一个出水口,放一个皮球闸门,放水时用一根木棍将皮球压下,水就流出来;不用时把木棍取出,水流即断。”想起当年村里的这项创造,79岁的吕少武到现在还引以为傲。
1957年,东寺庄村夏秋两季粮食达到了亩产800多斤,获得当年偃师市的粮食产量第一名,市里奖给村里一头老黄牛。
1962年以后,随着东寺庄村水井数量的增多,可以直接用管子接到地里浇水,皮球控水逐渐被淘汰。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了用拖拉机带动水泵抽水浇地。
2000年以后,地里逐渐通了电,实现“刷卡浇地”,但这些都是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法,不够节水。
如今节水的自动或半自动喷灌方式在农村逐渐增多。在沈家村的另一块地里,伸缩式喷灌让人眼前一亮,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控制伸缩。这套水管埋藏在地下40厘米的地方,手机上一点开关,水管就钻出地面,到达一定高度后,就开始喷水。
“这套系统的优势是,它埋在地下,不影响犁地和施肥,比传统漫灌式的灌溉方式节水65%左右。”维护该套系统的技术人员陈雷阳说。
尉氏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自动喷灌设施正在浇水。
石长锁说,20世纪80年代,小麦亩产大概700斤左右,现在翻了一番,能达到1400斤。
据了解,沈家村的田地是尉氏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一部分,该示范区引进了固定式喷灌、伸缩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滴灌、微喷灌、绞盘机喷灌等6种先进灌溉技术,展示不同的灌溉效果,形成示范推广效应,促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全面应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称,2021年中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
尉氏县张市镇党委书记娄士强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技是农业的出路,“我们引进了5G智慧农业项目,把苗情、气象、土壤墒情、虫情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把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怎么浇等信息明明白白地告诉群众,引导农民科学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