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春雨飘飘洒洒,行走在贵州茶区,随手摘下几株鲜嫩的茶芽,品味着迎面轻抚的几缕清风,身心所到处皆是茶香。好山好水出好茶,通过多年的发展,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看贵州的茶产业格局已悄然形成。
从种茶、制茶、卖茶到品牌打造、三产融合再到生态优美、富民彰显,茶叶已经成为多彩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
如何将一片叶子发展壮大成一个产业,带动近340万人走上增收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进贵州茶区,探秘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揭秘贵州茶云雾腾飞的梦想。
严把质量关,坚持为世界做“干净茶”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酿茶香,绿宝石韵味长,湄潭翠芽吐芬芳,遵义红暖心窝,都匀毛尖气清爽,都说品茶品文化,我说还要添健康……”一首脍炙人口的《贵州茶香》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不仅道出了贵州茶独特的生长环境,更突显了贵州茶是“健康茶”。
贵州茶,贵在生态,贵在干净。
“翡翠绿、嫩绿香、浓爽味”,这里的茶风味无法复制,仅属于贵州的得天独厚。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具有茶叶生长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孕育了700万亩茶园,每年出产着天然纯净的生态茶。
在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贵州坚持生态无污染、干净安全的底线原则为标准,让消费者喝上一杯干净茶、放心茶、安全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凸显了质量优势,积蓄了良好口碑。
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茶产业,让贵州茶拥有了无污染优质茶的靓丽名片。为保证持续产出高品茶叶,坚守干净茶、安全茶、绿色茶的目标,贵州坚持推广绿色防控、茶叶专用肥推广行动,为贵州茶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宁要草,不要草甘膦。”在贵州,茶农们不约而同的坚守着这一条底线,宁愿产量不高,地里都是草,也绝不用草甘膦等农药,破坏土壤质量,从而降低茶叶品质。长久以来的坚持,大自然开始给这群朴实茶农回报。
凤冈县通过制定“九制”农药经营管理办法,推行“五级防控”网格管理,设立违规使用、销售农业投入品有奖举报制度等方式,对全县500多家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信用档案信息库,形成农业投入品经营“销售有记录、责任可追溯”的机制,有效监管了全县农药、农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
铜仁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制定发布了抹茶生产加工地方标准,引进国内外先进碾茶、抹茶生产线,以清洁、标准、无菌的要求建设加工车间,强化生产环境卫生管控,实行全程不落地、全程清洁化加工,去年全市抹茶产量达1306吨、产值达3.6亿元。
高标准带来高品质。数据显示,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茶叶质量安全抽检中,贵州茶连续十年合格率达到100%。
眼下,贵州茶在生态无污染、干净安全的特色道路上不断坚守和创新,正带着无限动力与活力,奔跑在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上。
瞄准市场端,高标准建设贵州“茶品牌”
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近年的全国两会上,贵州茶成为最耀眼的贵州绿色农产品名片,吸引无数目光。
“今生只喝贵州茶!”在贵州每年举办的茶博会上,省外专家大都如此说。
“贵州一定会从茶园面积第一做到茶业第一大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坚信,“贵州茶”的标签必将在世界各个角落闪亮。
贵州处于茶叶原产地的核心地带,也是全国唯一全境产茶的高原省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曾记载了对贵州茶的评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历史上虽然贡茶、名茶频出,但由于种植面积和地理位置限制,贵州茶叶一直徘徊在中国茶叶大省第一方阵之外。除了“都匀毛尖”和“湄潭翠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没有几个。
2014年,《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出台,明确提出打造2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5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茶园面积、产量、产值进入了中国茶行业第一方阵,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数量、清洁化生产线、总产量、总产值都大幅度增加。贵州省外茶营销网点和出口业出现了急剧上涨。为贵州茶产业做出品牌,走出山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常务副厅长胡继承介绍,贵州坚持“订单为王、务实求效、防疫为要”的总体要求,以“1+N”的模式举办了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同时,通过举办各类产销对接、成立北京多彩黔茶产业促进中心、推进首批挂牌“贵州绿茶”规范门头等方式,有效增加了贵州茶的市场占有率。
自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来,贵州锲而不舍地追求茶品牌的创建。针对品牌创建,贵州首次提出了通过重点品牌引领,构建黔茶品牌系列的发展思路。提出依托贵州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即绿茶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红茶以“遵义红”为重点品牌,大力扶持“贵州抹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建设。贵州已经形成以“贵州绿茶”为引领,多品牌集群发展的贵州品牌路径。
百姓过上“好日子”乡村振兴在眼前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这是对贵州生态和后发优势最生动的诠释。
每当春天来临,贵州第一缕阳光,第一阵微风,第一滴细雨,唤醒的不止沉寂的高原,不止沉默的大山,还有在此根扎百万年生生不息的茶树。
“我们家离这里也不远,骑车过来20多分钟就到了。正好现在农活也不忙,就到这边的茶叶基地来打工挣些钱。动作快的话,一天能采三四斤没有问题,能有100多块钱的收入,挺好的,反正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嘛。”家住盘州市普古乡播秋村袁嫦一边采茶一边告诉记者。
茶产业给老百姓带来稳定收入,仅是贵州省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一个典型例子。
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湄潭县农村改革成果为依托,以茶旅一体为主要形式,创新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模式,千家万户从生态茶产业的发展中获益。湄江街道核桃坝村的茶园面积超过1.2万亩,茶叶企业62家,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0多元。以茶叶为纽带,村里人进城卖茶、城里人下乡打工,城乡互动自然而紧密。如今多少城里人羡慕说:“走,去湄潭当农民!”
雷山县便依托当地良好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茶业在旅游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的融合发展格局,通过茶叶种植、加工、旅游产品打造等途径,将一、二、三产有机结合,共同促进生态和发展一体化,实现生态和发展都要保的目标。雷山县现有茶园面积16.24万亩,茶叶企业及合作社156家,年加工能力4000余吨,常年带动就业4300余人,年人均可增收15400元。
截至2020年底,贵州茶园总面积700万亩,茶企5746家,全年茶叶产量43.6万吨、总产值503.8亿元,全省涉茶人数有340万人、年人均收入12351元。
如今,贵州茶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快速转型路上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