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钓鱼台街道社工站的社工在开展入户探视中发现,82岁的独居老人李道龙因所患慢性病未认定,手握一沓治疗发票无法报销。社工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积极和社区、街道沟通,争取为老人报销住院费。同时,社工多次联系有关医院,为老人申请慢性病认证。4月11日,老人糖尿病的认定结果出来,以后将顺利报销看病医药费。
李道龙老人的案例只是蚌埠市基层社工站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蚌埠市民政局立足街情民意,加大力度推进社工站建设。目前,已建成全省首家市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13家乡镇(街道)社工站,社会成效日益凸显。
擘画布局,明确社工站“是什么”
“将社会工作与基层民政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探索解决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不足的可行路径。”这是蚌埠市民政局推广乡镇(街道)社工站的总体思路。
明确定位,统一步调。蚌埠市民政局以“12345X”为总体定位,即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为核心,每个社工站至少配备2名以上全职社工,民政、街道、承接机构3方共同发力推进社工站建设,重点开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等4项基础服务,积极发挥“五社联动”作用,拓展多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
建章立制,统一标准。蚌埠市委组织部等7家单位出台《蚌埠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社工站的服务内容、建设标准、职责分工等。随后,市民政局又相继制定《蚌埠市乡镇(街道)社工站项目服务内容参考》《蚌埠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与运营标准(试行)》《社工站建设运营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为社工站规范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各方协同,统一发力。明确民政出资金、给政策、抓监督,街道出场地、给支持、抓保障,承接机构做项目、抓服务、育人才,三方共同发力,各司其职。通过统筹协调、区街联动,确保各站点的办公场地、设施设备、人员队伍落实到位,为社工站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动项目落地生根。
布点划线,解决社工站“怎么建”
资金投入是社工站建设的前提保障,阵地建设是社工站服务开展的基础保障,人才队伍是社工站专业运作的有力支撑。蚌埠市民政局坚持在资金筹措、阵地建设、人才保障上做文章,有力推进社工站专业化运作。
落实政策资金,让建设有保障。2021年蚌埠市民政局为社工站建设提供“试点”“奖补”等补助性经费60余万元;县级民政部门将社工站建设相关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通过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专项资金、福彩公益金及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等相关业务工作经费等多种渠道,足额落实项目资金;乡镇(街道)在引导社工站承接各类项目的同时,广泛链接社会资金支持社工站建设运营。
资源共建共享,让服务有阵地。在站点建设和办公环境上,蚌埠市根据“相互融合、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的建站宗旨,因地制宜设置服务阵地。各乡镇(街道)积极整合各类办公用房,利用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基层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实现资源共建、共用、共享。
加大培训扶持,让基层有人员。召开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细化责任、明确目标。举办全市社工能力提升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培训班和社工站建设观摩会,着力提升社工站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依托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建成全省首家市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对全市社工站建设运营进行调研督查,并组织社工培训。
突出主责,弄清社工站“干什么”
聚焦民政主责主业。以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为主要服务领域,着力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民生服务站。如龙子湖区曹山街道社工站将“一老一小”作为社工服务的重点对象,建立“一周一电访、一月一走访、一季度一服务”常态化关爱机制,开展“情暖皖家”特殊长者服务、“红叶梧桐”关爱老人服务、“七彩童阳”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等,累计服务居民3000余人次;五河县头铺镇社工站在重点做好社会救助和“一老一小”关爱帮扶的同时,突出做好“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美好家园”公益服务系列活动,积极为农产品推销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链接资源。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将社工站开展专业服务与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相结合,发挥社会工作“润滑剂”“减压阀”作用。蚌山区黄庄街道社工站总结提出“13343”系统工作法,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五社联动”,使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率由20%提高到52%,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率由36%提高到84%,社区志愿者参与率由48%提高到90%。
有效整合服务资源。社工站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为辖区内有需要的社区、网格和居民对接合适的资源,精准高效搭建服务桥梁和纽带。蚌山区淮河社区中心社工站有效链接公益资源,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的党群联动计划、守望相伴行动等7个公益项目深受社区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