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三年来,江西省南昌市谋篇布局,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担当。
现代化农机绘就大美“春耕图”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南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稳产增收打开了新局面、带来了新气象。
五月的南昌,艳阳高照,新建区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路通渠连。一台台插秧机、旋耕机在田野上轰鸣,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在几十台“大铁牛”当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履带式旋耕机。看着新机械又快又稳,种粮大户陶万国说:“我今年还要再买几台这种新机械,把种粮面积再扩大些。”近年来,南昌不断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很多田块原本十分贫瘠、高低不平,道路也坑坑洼洼,而如今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产稳产田,大型机械下地特别方便,大拖拉机、无人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插秧机等,都尽情施展“拳脚”。今年南昌市还将科学推进8.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示范,在全市建设3个万亩示范方、18个千亩示范片、100个百亩示范点,力争村村都有一块示范田。
在南昌县银三角棠左村,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嗡嗡作响,辛勤劳作,所到之处农药均匀地喷洒在秧苗上,不到一个小时,无人机便完成了几十亩稻田的农药喷洒工作,不仅高效便捷,还更加安全。“现在正是稻田除稗草的关键时期,我种植了270亩水稻,以前都是靠人力喷洒药剂,需要近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不仅费力还费时,现在有了无人机的帮助,不到8个小时,270亩田就全部打完药了,既省力又省心,还能省下一大笔人工费用,真是非常方便。”棠左村种粮大户江木生言语中尽是称赞。
南昌在做好“良田”的基础上,全力推动良田配良机,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南昌把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稳步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的比例分别达 96.61%、47.07%、88.31%,均比上年大幅提高。2021年,全市共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546.7703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957 台套,受益农户1608户,新增农机总动力10.12万千瓦;落实市级补贴资金221.46万元,补贴重点农机具230台套。
南昌通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接生产主体,开展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优质抗倒技术、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技术、油菜机收减损技术、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等技术指导,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室内与田间结合、综合与单项结合、科研与推广结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不断增强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大力推广“稻再油”“稻稻油”“稻油轮作”等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种植效益。2021年南昌市油菜种植面积80余万亩,其中实施稻油轮作面积4.5万亩,2022年预计推广面积8.7万亩,油菜亩产平均收益达300元以上。
数字化让农业“洋气”起来
当农业遇上数字技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初夏时节,进贤农发智慧农业项目的玻璃日光温室里,一簇簇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颗颗饱满圆润,格外引人注目。温室外,工作人员正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温室里的设备。温室里面的加热、滴灌系统和硫磺熏蒸等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进行操控。
项目负责人介绍,进贤农发智慧农业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小气候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对水、肥、光照、温度进行一体化高效综合管控,做到了精准、定时、定量。在这里,每平方米西红柿产量能达到75公斤,是传统日光温室的5倍左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南昌上演。
“数字农场”全机械化实现“耕、种、管、收”闭环。在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除了操作机械的工作人员外,田间地头几乎看不到几个农民的身影。工作人员坐在智慧物联网系统监控室里,查看当天的生产进度和农田土壤状况。该公司在蒋巷镇土地流转的水稻田面积已达1.36万亩,通过应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生产一线聘请的作业人员不过寥寥数十人。
“数字牧场”实现全程可知可控可追溯。位于南昌县广福镇的牧原智能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由于采取“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养殖模式、“固液分离+掩眼法发酵+气浮+缺氧+好氧”处理模工艺,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字果园”做优做强果品产业。安义县泰晟农业数字果园综合运用农业物联网和绿色防控、生态栽培技术,整合果园资源,实现果树生长与果园环境的全过程自动监测和全要素数据收集。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表示,“我们将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建基地、链龙头、树品牌,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水平,增强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南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景村融合打造美丽乡村
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乡村道路宽阔平坦,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南昌多措并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取得的成果,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南昌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3+1”重点任务,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了“跟跑到齐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为改善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南昌县黄马乡罗渡村积极申请、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30余项,多方筹措资金,推动交通、环境、水电、公共服务设施等不断完善。罗渡村2017年顺利退出贫困村,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全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7000元增至如今的1.3万余元。昔日土地贫瘠、房屋破旧、村民贫穷的“贫困村”,蜕变成如今移步换景、设施完善、村民富足的“小康村”。
行走在安义县长均乡墨山村宽阔的通村公路上,空气无比清新。这个在梅岭山麓下的深山小村,翠峰环绕,古樟成林,一座座白墙灰瓦的美丽农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宛如一处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过去我们经济底子薄弱,交通不畅,而且环境脏乱差,与附近的智慧大棚菜园项目区格格不入。”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颇为感慨。
2020年7月,墨山村改造正式动工,结合“三拆三清”工作,高标准规划进行村庄改造,全面提升村庄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充分结合村庄既有的资源,挖掘百年墨山的人文历史底蕴。当年12月底,改造完成,以书画墨山的历史脉络为主线,重现了“墨山十景”,让村民们开门就能看见风景。
如今的墨山村,古樟树下回响着孩童的欢声笑语,墨泉古井诉说着历史的故事,百姓大舞台承载了一场场文化盛宴,古老的墨泉默默滋养着墨山人,三进堂让人领略墨山圣贤的家国情怀,一画一景充分彰显“浓淡最相宜”的自然生态底色,勾勒了墨山古今相辉映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