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州市民政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社会化运作,持续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等惠残服务项目,探索建立残疾人照料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兜底保障水平。目前,已协调各方面资金686万元,集中服务贫困重度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2400余人,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覆盖55个社区。
一、“集中+上门”, 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精准化”。
家住邹平九户镇的刘大爷是一名贫困重度残疾人,护理员每周都会上门为刘大爷提供理发、按摩、居室助洁、个人助洁等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服务,还时常打电话给他,了解近期身体情况和生活需求,为其提供一些健康指导,让他感受到贴心的服务和暖心的关怀。
为有效缓解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照护困难,提升照护服务水平,滨州市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贫困重度残疾人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照护服务,鼓励各县(市、区)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模式,优化运行机制,打造滨州样板。其中邹平市参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方式方法,打造“集中+上门”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模式。对有集中照护需求的残疾人,依托九户镇敬老院提供集中托养照护服务,按照统一照护标准,将服务对象的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资金优先用于照护服务支出。对有居家照护需求的残疾人,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1+5+3+N”标准化居家照护服务,即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每月提供不少于5次上门服务,根据自理能力提供3个服务套餐供选择,同时提供心理疏导、家属喘息、家庭增能等N多个性化服务。建立“残疾人彩虹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服务订单化、平台化管理,残疾人可以随时在平台上下单服务,也可以按照协议约定定期上门服务,实现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目前,已有100余名残疾人享受上门照护服务。
二、“一体化+治疗”,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系统化”。
“这里吃的、住的都非常好,干点儿零活还能挣点儿零花钱,这是我温暖的家,我感觉非常幸福。”入住无棣县“康复之家”的耿先生说。
滨州市民政局通过入户调查、深入摸排,全面了解精神障碍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康复需求,鼓励各县(市、区)依托专业医疗机构,打造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按照一人一档的标准,定期评估、专业治疗,通过开展生活行为、学习行为、工作行为等多样化康复训练,帮助精神障碍残疾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生活。其中,无棣县围绕系统研发、区域性康复机构建设和创新三疗工作法,探索建立“家庭为主、机构支撑、医院参与、企业补充”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整合公安、卫健、残联等部门资源,依托医疗机构和残联信息数据,建立精神障碍患者数据库,实现人员登记、病例治疗、康复过程等“一体化”平台管理。打造集托养康复、辅助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复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医疗机构安康医院作为第三方进驻中心开展专业康复服务,为入住康复中心的精神障碍患者采用“娱疗”、“农疗”、“工疗”三疗工作法进行康复治疗。
三、“多层次+普惠型”,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便民化”。
“现在社区免费提供轮椅、拐杖,各种帮助起身、行走的辅助器具,还有人专门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为小区残疾居民带来极大的方便。”家住彩虹湖社区的刘先生告诉记者。
滨州市民政局依托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便民中心等打造“康复指导站”和“残疾之家”等多个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中心,由专业医疗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对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免费辅具租赁、康复指导、心理关爱、社工服务,打通惠残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康复辅具使用和康复训练需求。
另外,市民政局联合市医保局将康复辅助器具租赁费用纳入职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让符合条件的残疾对象支付较低费用,享受到安全可靠、便捷适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居家康复护理条件,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康复器具使用效能,助推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