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红智开展查房。(资料图) 上海援青指挥部 供图
用整整40瓶盐水清洗腹腔、医教研造福一方、打造一支技术精良外科团队……7月,上海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即将结束援青生活。日前,多位上海援青干部人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看他们如何在高原接受挑战、磨砺,看如何付出汗水、智慧。
“我的心第一次感觉和高原贴得这么近”
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一名上海援青外科医生,张成刚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在受援地青海省中医院,他说,“我的心也第一次感觉与高原贴得这么近。”
令张成刚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彼时,救治一位结肠穿孔的病人,开腹立马一阵阵臭味弥漫开来——探查盆腔,发现盆腔充满了成块成条的粪便,恶臭扑面,所有人都被熏得头昏脑胀。
待张成刚用手一把一把向外清理块状粪便时,在场所有人都难受反胃,巡回护士忍不住跑出去大口呕吐。待清理干净后发现是乙状结肠下段晚期肿瘤,将肠管完全堵塞,肿瘤上方的肠管扩张,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造成穿孔,大便就是从这个穿孔处流满了患者腹腔。
张成刚及时控制了粪汁外漏,为患者切除了肿瘤和穿孔部位,并实施了淋巴结清扫,完成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为了预防术后腹腔感染,他反复冲洗腹腔,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随着冲洗的水逐渐变清,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得越来越好。
至此,他才发现已经用了整整40瓶的500ml盐水。
手术结束,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在这个“动一动就会喘”的高原,加上精神和体力的极度消耗,张成刚早已筋疲力尽。
第二天早晨七点,他又早早起来去看昨晚抢救的病人,“这种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病人后续的救治,不容有失。我给床位医生详细讲解一项项救治要点和救治措施。最终,这位肠癌穿孔伴感染性休克的75岁老人康复出院,我们打赢了这场艰难的生命阻击战。”
行动:医教研造福一方
图为张成刚开展手术。(资料图) 上海援青指挥部 供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医者张红智有点“小担心”,援青,怕融入不了青海的工作环境中,但没想到热情、尊重“包裹”着张红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西宁一位八旬高龄的李姓老太太,突发言语含糊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跌倒在地后,被送到青海省中医院急诊。
医院急诊完成头颅CT提示未见颅内出血病灶。之后,请脑病科会诊。张红智放下手头工作,奔赴急诊,详细询问病史后,经查体,结合影像学报告,初步考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如果救治不及时,她的余生就可能躺在床上。”
在张红智眼里,“黄金4.5小时内,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幸运的是尚在4.5小时内,可以采取静脉溶栓治疗。”
张红智紧急指导护士采血送检,联系检验科绿色通道加快出化验报告,评估禁忌症,充分告知家属静脉溶栓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风险。
患者成功在4.5小时内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及时开通血流——患者言语功能恢复,右侧肢体肌力恢复如常,患者及家属深表感谢。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疾病。我们一般认为,在黄金时间窗内及时有效开通血管,实现血流再通,是急性脑梗死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通过这件事,我发现青海的同事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急需更新,救治流程也需完善。”张红智说。
为此,张红智邀请医院医务处、门急诊办公室、急诊科、脑病科、放射科、检验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召开卒中救治协调会,进一步优化了卒中救治流程。
打造一支技术精良外科团队
“小时候读书,看到曾经国弱民衰,很多前辈通过学医来治病救人。但面对烽火岁月,纷纷弃医从戎、弃医从文。”朱晓明谈及儿时的理想,“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像战争年代保家卫国的成就感能那么强烈。但从医治病救人,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外科专家朱晓明,2021年2月,成为上海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中的一员。千方百计打造一支技术精良且带不走的外科团队——朱晓明已笃定自己的援青方向。
“因为多种因素,青海的很多病患直到有明显症状或症状加重才会到医院看病。”朱晓明表示,这不像上海,讲究早治疗或治未病。
62岁的马明(化名)总感觉下腹部隐隐作痛,还伴有不明原因的大便带血,肠镜及病理显示“直肠癌”。遂来到青海省中医院求诊。
朱晓明接诊后得知,马明是一名发生率仅有百万分之一的罕见“镜像人”——体内脏器相较于正常人,全部左右反位,心脏在右侧胸腔,肝脏则位于左侧腹腔。
为他做手术就像是对镜像里的人进行操作,需要医生利用逆向思维,就像“开倒车”一样将每个步骤进行180度反向,这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
“虽然手术难度较大,但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为患者解除病痛!”马明入院后,朱晓明带领团队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后,由他亲自主刀,为马明行全麻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采用常规“五洞法”,但朱晓明却反向站位,利用超声刀细致地分离组织,逐步解剖。
经过团体默契配合,历时三个小时,手术顺利结束,马明的肿瘤被完整切除并完成淋巴结清扫。
“我还以为像我这样的特殊人群,已经无药可治了,感谢医生用精湛的医术让我重获新生!”出院前马明及其家属对上海援青干部、青海省中医院外一科表达了谢意。
对于一项新技术,朱晓明总是手把手带年轻医生,培养他们的信心,直至能独立完成。这在朱晓明看来,“这个过程意义很大,不仅让一项新技术在科室从开展到成熟,而且也能帮助医生独立自主开展手术。”
淳朴的民风,让朱晓明感到病患对医生的高度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