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蝶变展新颜 为民践诺言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瑶族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分别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塞给她,留下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情况。总书记说,“‘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

位于罗霄山腹地的沙洲村,因为交通闭塞、山多地少,全村142户、542人中,曾有30户、95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当地继续发扬长征精神,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资源,通过摆摊子、开店子、种果子,让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成为了红色旅游村。

传承红色基因  半条被子一条心

沙洲很小,只有0.92平方公里;沙洲很大,“半条被子”温暖中国。仲夏时节的沙洲,放眼所至,满目苍翠,红色润心。

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门前,讲解员黄桂华与同事们一道,热情地为游客们测体温、验“两码”,有序安排参观。黄桂华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考察时强调,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感到每次和游客们一起重温这些红色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激发我们干事创业、建设新沙洲的热情。”

走进村里的小巷深处,是徐解秀的故居。1991年,老人在弥留之际嘱咐子孙:“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徐解秀的小儿子、85岁的朱中雄老人每天都会在这里迎接慕名而来的游客,一遍遍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半条被子”所蕴含的红色血脉在不断延续,它不仅焐热了群众的心窝子,还铺出了建设幸福家园的新路子——2017年,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成;2019年,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们不能只是汲取这片红色热土的营养,更要懂得回馈我们的家园。” 2017年年底,听着“半条被子”故事长大的大学毕业生朱梦嘉回到村里,一边开“红色记忆”奶茶店,一边当景区讲解员。去年,她还在村“两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近30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维护村里的美丽环境,劝阻身边不文明行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

来自河南信阳的90后小伙黄龙飞被沙洲吸引。2021年2月底,他选调到该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初来为异客,奋斗成故里。”黄龙飞说,看到大家的精气神拧成了建设新沙洲的一股绳,他已把自己当成了沙洲人。

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介绍,他们与村“两委”一起成立了沙洲合唱团,组建了舞蹈队、篮球队,开办沙洲夜校读书班和书法班,还通过党员讲党课、村组干部讲政策、本土专家讲理论、科技能人讲技术、全村村民讲变化、模范典型讲事迹,让一个个“大政策”变成了走心入心的“微话题”,引导村民筑牢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发展绿色农旅  村美民富产业兴

沙洲的绿,变成了沙洲人生活的甜。日益红火的文旅引擎,带动了沙洲村的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他们建起1500亩的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柰李、枇杷、小黄姜等特色果蔬遍布山野田间。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询问基地扶贫产业发展和增收情况。那一天,村民张有发从田里拔出一把小黄姜递给了总书记。“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几个方面问得非常细。我告诉他,小黄姜每亩收益可达2万多元,11户农户以资金和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地可以拿到400元流转费;平时来地里干活,还能按天赚工钱。全年算下来,每户平均增收8000多元。”

“总书记还说,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 张有发说,总书记的讲话为他们发展产业指明了方向,让他们提升了信心和干劲。如今,他的小黄姜面积增加到30亩,柰李、水晶梨等水果规模也扩大到300多亩,带动周边乡亲务工增收40多万元。

植入绿色芯,发展增信心。2020年12月,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后,郴州市委、汝城县委统筹考虑产业园核心区和拓展区内9个村的资源特色,在保持“乡村风貌、田园风光”特色的基础上,强化红色文旅产业引领,实现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同月,张有发联合当地各农业合作社,组建汝城县文明聚优农品特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技术培训、农资采购、产品评级三统一;与物流企业磋商后,将原先36元一箱的物流费直降20元,增加了线上销售的竞争力,真正让好东西有好销路。

在外地工作的朱雪成带着三个弟弟妹妹回到村里,于2021年1月开起了“瑶厨食府”,与他们一起发展的48家餐饮、民宿、特产商和135个摊位,让村里80%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71万元。

发扬古色乡风   美丽乡愁画卷新

多姿多彩的沙洲,因红色而兴,因绿色而活,因古色而美。“荒野河谷,积沙成洲。这是沙洲村的由来。”村民朱新亮说,沙洲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处河谷,因为河水裹挟的泥沙不断堆积,就形成了岸边大片沙洲。

据了解,沙洲人自明朝就定居于此,朱家祖辈朱为善于清朝光绪年间在村旁官道上修建“五座凉亭”,供挑夫和行人歇脚的故事至今仍在传颂,与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堂、民居、古巷道等构成了沙洲人的古色乡愁。他们的善意与“半条被子”的温暖交织,成为厚植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沙洲,干部党员带头示范已成传统。党员朱小勇带头拆了自家具有200头生猪养殖规模的养猪场,配合景区建设;党员朱建辉主动作为,敢说敢管,让景区摊位井然有序……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沙洲村开展“党员联户承包”主题活动,每名党员联户承包7至10户农户,主动上门结对认亲,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沙洲,五老乡贤成为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会、好人协会等“四会”自治组织的成员,做到“有事一起商、村庄大家管”。去年11月,新的《村规民约实施细则》从规范建房、村庄改造、禽畜圈养等十个方面列出规范。村民理事会会长朱积旺说,他们宣讲村规民约实施细则,让新细则百家传,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现在,模范典型登“红榜”,负面形象上“黑榜”,村里处处有新风。

留住乡愁日子美,如今的沙洲每天都在变得更好。这里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马上办、网上办、指导办、预约办、上门代办的“五办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基本不出村;这里占地32.68亩的“幸福新村”正在热火朝天地实施“三通一平”,将帮助48户村民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这里不挖山、不填塘、慎拆房,让村前的滁水河成了风光带、村后的磐石山变成了公园。

如今,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沙洲村村民们脚踏实地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一幅业兴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上一篇:“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好日子过得很幸福
下一篇:北京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坚持共建共促共享 打通乡村振兴“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