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上海徐汇天平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热闹非凡,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爱好者齐聚一堂,在此参加“石鼓文之美”讲解与体验活动。上海市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吴昌硕四世孙吴超来到现场,与石鼓文爱好者交流,讲述自己与父辈为继承弘扬石鼓文文化的故事。
这是徐汇天平街道“梧桐记忆·66非遗”文化展首展开幕式后迎来的一场互动活动。今年4月起,“66梧桐院”邻里汇与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合作,通过引入优质非遗资源进社区,定期举办高水准的非遗文化主题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社区得到传承与发扬。如今的天平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不仅有电影放映,每周二、四、六有评弹上演,新落户的“梧桐琴室”每周日下午在此举行雅集,还有各类内涵丰富的各式文化体验活动。“梧桐记忆·66非遗”文化展的落地,为“66梧桐院”邻里汇这一民生便利站再添一抹文化亮色,吸引着居民每天都来此“打卡”。他们赞叹:“以前吸引我们来的是邻里汇价廉美食,如今吸引我们的是家门口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上海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徐汇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居委文化活动室是离市民最近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也是徐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阵地。2013年,徐汇创新试点建设“三室艺厅”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由区文化和旅游局与街镇1︰1出资,共同在居委建成数字电影室、自助图书室、艺术辅导室与文艺展示厅。随后,“三室艺厅”升级形成2.0版“文化汇客厅”,遍布13个街镇306个居委会,并依托徐汇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配送网络,通过点单、接单、评价、确认等机制让公共文化服务在便捷的基础上实现了精准对接。紧扣服务人群特点,徐汇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和多渠道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绘制了“公共文化全人群共建共享”的美好景象。
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项着眼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平台——“邻里汇”应运而生。徐汇邻里汇以条线部门资源和社会第三方组织为依托,建立了面向全区的“菜单式”服务项目配送机制,完善精准化供需对接,并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优质的社会组织汇成“资源库”供居民需求选择。邻里汇还定期从项目管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评价等维度对购买项目进行评估,以“优胜劣汰”的原则,确保服务的品质。
对标上海2035总体规划,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家门口服务圈”为标准,如今,徐汇在社区构建覆盖区—街镇—居民区三级的“1+13+306”邻里汇网络。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以功能复合、服务综合为原则,以标准化管理为保障,邻里汇创新设立多元化运营管理机制,与艺术名家、文化院团等建立公益文化联盟,探索社区生活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价值。同时根据点位特性及辐射人群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服务,鼓励居民自治、社会参与,共建激活邻里汇整体效能与活力。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蒋艳说,“十四五”期间,徐汇区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向优质化、特色化、智慧化提升。“一方面是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加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建设,在传统公共文化四级网络之外的公共空间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例如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重点打造斜土、凌云、田林、长桥等特色分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灯塔书房’特色阅读空间;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软硬件建设力度,建成上海越剧院、宛平剧院、徐家汇书院、徐汇档案馆、徐家汇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加强‘汇悦读’‘美育卡’等公共文化品牌建设。此外,我们还将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结合新基建和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手段,培育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时段、全移动与全覆盖’。”蒋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