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苹果续写出了北纬34度优质苹果适生带的传奇,泌阳夏南牛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用牛品种,正阳花生凭借皮薄、子大、出油率高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豆豆”……在中原大地上,依托众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形成了地域主导产业,创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讲述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乡村振兴大局做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决策,连续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里强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强调,要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今年的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早在2019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就制定下发工作方案,全面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省财政拿出30亿元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目前,全省共创建8个国家级、80个省级、187个市级、9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了粮食、生猪、花生、肉牛奶牛、果蔬等主要特色优势产业。
赋能特色农产品,壮大主导产业
4月12日,行走在灵宝市寺河山上,放眼望去,山峦上的苹果花俏放于风中,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在寺河山智慧农业物联网调控室里,寺河乡党委书记李朝博一边点击手机屏幕一边介绍,“全乡果园分布状况、土壤湿度、温度等,在手机上便可以一目了然地查询出来。这要得益于灵宝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高科技真正赋予了灵宝苹果新动能。”
为壮大苹果产业,灵宝市出台奖补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新发展现代矮砧果园、冷链设施建设等给予补贴。创新开发苹果贷、惠农易贷、苹果仓储贷等金融产品,发放苹果产业贷款14.2亿元。同时,整合上级项目资金7.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8.7亿元,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目前,灵宝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总产值78.6亿元,其中苹果产值56.2亿元,园内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52万元。“苹果收入成为农村群众供孩子上学、娶媳妇、盖房子等家庭开支的主要来源,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灵宝市委书记孙淑芳高兴地说。
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河南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发挥区位优势,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传统产业优势等,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选准适宜的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张鸿雷表示。
无独有偶,正阳花生则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数据显示,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170多万亩、产量50多万吨,连续22年被评为“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围绕花生作成“大文章”,正阳县成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通过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
“全县花生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把特色做优,引进推广豫花37等16个花生新品种,转化科技成果73项,创新起垄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模式,实现从花生耕、种、收到初深加工全程机械化。”正阳县县长王东征说。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河南省逐步培育了延津小麦、内乡生猪、清丰食用菌、兰考蜜瓜、孟津西瓜等全国知名品牌。其中,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年产值平均8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首批创建的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52亿元、增长25.6%。
推进“三链同构”,促进产业融合
位于豫南的泌阳县夏南牛原种场,生活着64头采精种公牛,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的诞生地。“长期以来,我们把夏南牛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夏南牛为主导产业的泌阳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泌阳夏南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添加了新动能。”泌阳县县长魏华伟介绍。
借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东风,泌阳县建成了牛肉深加工核心区,入驻亿元以上项目10个,年屠宰能力30万头,年加工牛肉15万吨。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现代物流园,建成商超终端、直营店3600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园区内肉牛主导产业覆盖率由2018年的75%提高到81%,夏南牛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
随手扫一下苹果包装箱上的二维码,就能打开“灵宝苹果”认证追溯与监管平台,果品绿色生产细化的99道工序呈现在眼前。在灵宝市永辉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记者见到了一个苹果的“前世今生”,了解到灵宝苹果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实现从果园到舌尖的全程监管。
灵宝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让灵宝苹果产业驶入“快车道”。灵宝市从种植好优质苹果、“保存好、加工好灵宝苹果”、“发展‘苹果+’产业”、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5个方面入手,实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同构”。构建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培育高山公司、碧波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淘宝、京东等销售平台,建成果胶、果汁、果醋生产线。所建成的苹果小镇,年吸引10万余名学生开展研学。
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河南省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仓储物流、营销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中,首批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了16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支撑了产业链连接、供应链打造、价值链提升。
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漯河市出台配套政策,打造了“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优质专用小麦、小辣椒、食用菌等6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肉牛、肉羊、花生、草莓等8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4大新兴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我们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和‘链主’,以‘五级订单’为纽带,致力把种养业建成食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提高特色农产品与食品工业的适配性。”漯河市副市长乔彦强介绍,目前,全市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每个产业园都有联合体牵头组织,形成了“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创新利益链接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春光正好,在柘城县牛城乡,该县绿彤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祥杰正在做辣椒苗移栽前的准备工作。“种辣椒要有诀窍,我们以生物防治为主,来提高辣椒的品质,订单种植保证高出市场价20%出售。”种植2000亩辣椒的沈祥杰高兴地说,“幸福生活是从种辣椒开始的。”
柘城县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全县种植辣椒40万亩,形成了辣椒品种研发、种植、储存、加工、贸易、物流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以辣椒产业为主导的柘城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5月获批复,像沈祥杰这样的种植大户在产业园内采取麦套椒模式,规模发展辣椒种植,所取得的收益是十分可观。
怎样让小辣椒成为柘城广大群众增收的大产业?“为促进产业发展,县财政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对种椒大户进行补贴,同时为他们购买了保险,遇到自然灾害年份让他们有保障。”柘城县辣椒产业办公室主任张廷俊介绍,目前,全县有20万劳动力吸附在辣椒产业链上,15万人通过辣椒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河南省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注重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了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多渠道增收致富。其中,首批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134.6万农民入园就业。
春日的暖阳下,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的一排排白色食用菌大棚煞是壮观。依托食用菌种植,清丰县出台奖补政策,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合作经营,很多与赵家村一样的村庄受益其中。“我们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把乡村产业发展起来,实行‘包棚创业、劳务承包、菌棒托管、基地务工’四种带贫模式,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真正成为农民的创业园、致富园。”清丰县县长刘兵说。
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清丰县引进福建、山东等地专家100余名,培养种植能手1000余人,带动园区3万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稳定脱贫。园区还先后引进培育桃园建民、大汉食品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12家,开发盐渍品、烘干品、调味品、蘑菇酱等5大类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综合加工转化率82%,总产值达28.7亿元。
数据显示,首批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比创建初期增长14.8%。实践证明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园、农民增收致富的创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载体。”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全省将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到2022年年底前全省要创建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00个市级、30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和样板,加快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