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昌县民政局坚持“项目化落实,节点化推进”,用时6个月,全力推进该县民生实事“老有颐养”幸福提升工程——150个“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为全县9个乡镇(街道)183个行政村的24620名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等定期开展理发服务,解决村民“头”等大事,实现“到家服务”和“服务到家”,开启社区基层治理与慈善公益新模式,通过党建统领、多方协同助力“浙里康养”幸福颐养品牌。
一、重基础,建设思路上统一谋划
一是统一建设规范。该县民政局联合财政等部门,在城南乡开创打造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研,统一制定项目计划、下发实施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指导开展建设和运行、落实服务协议签订,明确服务时间和服务次数。有序推进服务集市建设,先后下发《新昌县“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实施方案》《新昌县“乡理乡亲”服务集市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明确每个服务集市每年至少开展服务8—12次,支持与各类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对接与合作。
二是统一功能定位。为老年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等提供民生服务,按照“1+X”的模式设置服务项目,“1”是基础服务理发,“X”是健康服务、家电维修以及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功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补衣服、修鞋、配钥匙等各式实惠服务,提供健康咨询、中医理疗等更多更好的便民服务。
三是统一设施设备。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场地管理,规范场地使用,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村级闲置用房、祠堂等场所设置服务场地,配备理发椅、热水器、镜台、若干座椅等设备设施,有条件的适当配置电风扇、空调、电视机、饮水机等电器设备,以及其他所需的必要物资等,配备1-2套移动设备;服务信息阳光透明,服务时间、服务人员信息、服务内容等上墙公开,根据实际需求将服务延伸至自然村,统一标识标牌,服务集市的名称统一为“新昌县**乡镇(街道)**村服务集市”。
二、重机制,运行保障上多方联动
一是建设资金基本落实。在该县原有个别乡镇“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建设基础上,联合下发《新昌县“乡理乡亲”服务集市资金补助方案》文件,明确基础建设经费由县财政予以保障,每个服务集市补助最高不超过8000元,进一步明确全县建设时间节点和资金保障,加快迭代升级步伐。
二是运营补贴额度保障。建成运营的服务集市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每个服务集市每年补助1200元,并且列入该县财政预算,同时明确,除免费对象外,70—80周岁每人不超过5元,70周岁以下每人不超过15元;运行资金不足部分乡镇、村要列入村级运行日常保障。
三是服务资金慈善补充。新昌县慈善总会开发智慧微慈善小程序、开通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公益捐助平台、设立“乡理乡亲”公益基金,捐款人可以通过二维码扫码直接进入捐赠页面,定向选择具体捐赠乡镇(街道),专项用于“乡理乡亲”服务集市运营补助,便捷在线捐赠支付。同步完善智慧微慈善系统,设立“留本捐息”慈善冠名基金,以项目促募捐,形成慈善募捐的长效机制。目前,已收到“乡理乡亲”公益基金捐赠70.92万元。
三、重服务,工作方法上聚焦重点
一是就近保障服务困难群众。以“固定+流动”模式作基础服务力量,形成服务集市“赶集一张表”。固定依托当地现有的理发室开展服务,发挥其人熟地熟,群众放心的优势,并扩大覆盖面,保障全县已建183个行政村点服务的基础上,全面延伸326个自然村流动服务触角,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在村老人一个都不落下”,同步实现低保户、低保边缘户、80周岁以上老人、退役军人、1-2级重度残疾人免费享受理发服务,精准服务困难群众。
二是专业团队打造服务项目。委托社工站或者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增值服务集市项目,加强服务集市的多样性运营。已实现12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覆盖,拥有社工47人,志愿者360人。目前用慈善主题打造服务集市样板在全县推广,以集市活动作为契机,与村(社区)、爱心单位、志愿者等相互协作,打造资源链接支持、专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为一体的平台,针对项目开展,共组织5场培训会,培训对象数量达924人次。
三是丰富内容延展服务需求。根据多元服务需求,设计集市服务项目清单,主要搭建义诊、义剪、义卖、众筹、消防救援、心理咨询六个志愿服务类型。义诊区由专家医生坐诊,医务志愿者科普健康知识、开展基础健康问诊;义剪区由志愿者免费为现场的居民剪发;义卖区由志愿者制作物品放在集市出售,获得爱心善款全部用于集市日常运营;众筹区由义工协会志愿者,现场为村内贫困的孩子募捐,帮助孩子们“圆梦助学”;消防救援区展示救援设备,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展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心理咨询区由县心理卫生协会、专业家庭指导中心志愿者针对婚姻情感、儿童青少年等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关注家庭亲子教育,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今年,累计选出志愿服务项目86个,已经举办集市活动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