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以来,崇明区港西镇围绕乡村振兴主旋律,聚焦抓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通过搭建“乡村共享家”平台、全民参与、项目化推进,努力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港西乡村治理的新名片。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高标准推进乡村治理
镇级搭平台,为乡村治理启航。制定《关于培育乡村治理项目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的实施方案》,明确“乡村共享家”创治项目主要任务、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内容。举行港西镇“乡村共享家”创新乡村治理工作平台启动仪式,搭建港西镇“乡村共享家”工作实体平台有形载体,有力确保“乡村共享家”品牌项目顺利启航。
专班作保障,为乡村治理领航。成立工作专班,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党委2名副书记牵头,党群、综治、农业农村、市政、行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吸纳部分老村干部、在职年轻干部全程参与项目跟踪、指导工作,为镇“乡村共享家”乡村治理项目有序开展指明航向。
导师做指导,为乡村治理护航。聘请3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全镇乡村治理项目工作导师,将12个村分成3个工作组,每名导师负责4个村。工作组施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每周下村开展1次跟踪指导、每月对村进行1次督查反馈、每季度向镇党委开展1次阶段汇报、年终施行1轮评估考核,确保各村创治项目推进不偏离航道,项目实施不断细化完善。
党建引领、多方参与,高质量推进乡村治理
以“共建”为切入点,打造“1+3”党建综合体。探索建立村党(总)支部牵头抓总和区域化党组织、结对党组织、双联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1+3”党建综合体模式。充分发挥各村党(总)支部在本村创治项目中的“主引擎”作用,带动各村创治项目高效开展,统筹结合村域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社等单位党组织的职能优势和特点,为各村乡村治理项目添特色、增光彩,借助双联系党组织“导师”的经验智慧,为结对村乡村治理项目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以“共治”为着力点,组建“1+1+1”党建队伍。成立村党(总)支党员、在职报到党员和插村干部党员的“1+1+1”党建队伍,通过党组织共建、联学等活动,党员责任区划分、示范岗认领、结对等方式,发挥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先锋作用,引导各类群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到“共治”中。如:北双村建立党员责任区域,协西村建立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2名党员为主体的“1+1+2+X”河道护卫志愿服务自治管理团队。双津村组建治安巡逻队、民间调解员、党员先锋队、群众志愿者4支队伍。北闸村成立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骨干群众等力量为主力的移风易俗工作小组,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各村乡村治理中。
以“共享”为契合点,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网格基层治理,与网格有机融合,设立便民、为老、为困难群体服务的党员志愿服务项目,让党群关系“一网情深”。如协兴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为群众开展理发、测量血压、拍照、治安巡逻、邻里守护、环境巡查、儿童关爱等服务。富民村针对居家高龄老人,开展“环境清清”“生活帮帮”“有话说说”——幸福屋里厢 情暖夕阳——为老服务项目。排衙村针对10类弱势群体,开展“党建引领 三心扬帆起航”治理项目。
项目化实施、持续性优化,全方位推进乡村治理
明确项目主题,做好项目评审把关。镇党委在各村治理项目申报的基础上,邀请市、区组织、宣传、政法、民政等部门领导组成评审组召开评审会,对12个村乡村治理项目可行性进行现场打分评审,最终确定“建设类”“管理类”“服务类”三大类创治项目,涵盖人居环境提升、志愿服务、平安建设、队伍建设、移风易俗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确保项目实施方向的精准性。
优化项目方案,有序推进项目开展。在评审组的把脉下,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各村持续优化完善项目方案,制定阶段性的实施计划,同时通过党员大会、网格支部会议、村民小组长会议、妇女小组长会议、村民议事会、主题宣讲会以及发放倡议书、公开信、年历片、环保袋等多种方式,加强乡村治理项目宣传,不断探索优化工作机制,推动项目有序开展。如:北闸村通过选树身边移风易俗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排衙村形成志愿服务“五个一”工作法;协北村形成矛盾调处“三步走”工作法。
加强项目考核,确保项目取得成效。在镇级层面,出台对各村创治项目的考核细则,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年终绩效挂钩。在村级层面,各村制定相应的项目考核制度。如:北双村落实每月一次工作团队考核、每季度一次村民考核、每半年一次管理团队考核;双津村建立队伍考核标准、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主体、考核载体、考评模式;团结村针对项目制定七项细则和考核要求;静南村建立细则量化指标《静南村明南佳苑小区社区自治“家庭积分”考评细则》,确保项目有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