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振香港文化市场,让非遗文化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香港文化节于10月14日至16日期间,在大馆及中环街市举行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希望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舞麒麟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者将麒麟系在身上,一人持头,一人持尾,两人配合将麒麟上下扭转,左摇右摆,随着音乐和嗲鼓鼓点,一只活灵活现的麒麟呈现在市民眼前。参与大馆演出的舞麒麟师傅谭定邦告诉记者,舞麒麟需要将翻滚跳跃很多的武术和艺术技巧融会贯通,“甚至有外国人对我们的表演连连称赞,心里的满足感让我觉得多累都值了。”他说,舞麒麟在时代的更替中承接、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记忆。
走进中环街市地下中庭的非遗集市,则设有特色书法、精巧面塑、风筝制作等互动体验区,“以前没做过,但学起来也没有很难,而且这个过程中我还感受到古代人的生活也是很有意思的。”第一次带孩子来参加非遗市集的罗女士正一边学着给手里的面人做帽子,一边听手艺师傅讲面人制作的历史故事。
“这个福字我用草书写。”面塑旁边的“一笔送福”特色书法摊位同样挤满了围观的市民,摊主潘炳鸿,是香港素一椽书法学会的创会会长,这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是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毛笔书法,别让这门传统手艺在高科技的时代下失传。
传统折纸艺术促进太空科技发展
“折、叠、翻、卷、插……”相对于其他摊位的热闹,位于中庭一角的折纸摊位却显得分外冷清,一天下来只有三三两两的小孩子光顾。折纸手艺师傅黄大翀看到记者上前,热情的展示起了他的“纸品王国”。“折纸可以讲解万物,最重要的是科学。”黄师傅说,折纸为科学发展开拓了很大的空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阳能太空板。“美国宇航局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折纸艺术,研制出了可折叠的太阳能板,可以折叠起来装配在火箭中发射,并不需要配备宇航员。”其实在更早之前,日本就做过类似的设计,并在1995年将其部署在日本太空飞行单元卫星上。
“这样看来,折纸技术尤其适用于太空,折叠设计的物件可以很好地节约空间。”黄师傅顿了顿,“其实折纸起源于中国,不过很可惜,这项技艺是在传到日本以后才有所发展,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他叹道,多年来这项中国传统技艺被外国人视为国粹,很多西方国家更把折纸列为学校的必修课。
今年已经60岁的黄师傅,眼神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传承成为了他的心头大事,“我儿子从小到大看我折纸,按理说受到熏陶最多。但是他就说没兴趣,也没耐心做这项传统手艺活。”
傍晚6点,中环街市中庭的天光慢慢暗了下来,各个展位上忙活了3天的手艺师傅们都已收摊离开,黄师傅仍留着灯,耐着性子向入口处张望,“万一有人来得晚呢,能多教一个我就多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