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新时代“新农人”新在哪?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来自江苏镇江一家农机合作社的魏巧代表就当好新时代“新农人”发言。

“我们现在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魏巧介绍说。

听闻魏巧代表“种了2万多亩水稻”,总书记笑着问:“在南方,这个规模可不小,体现出高效来了吧?机械有了规模就可以施展,现代农业的举措也可以施展。”

2017年,魏巧和爱人分别辞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乡村,成了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近年来,农村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像魏巧这样的“新农人”。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有何不同,到底新在哪?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从“理念”到“思维”,让农业“活”起来

“地瓜面包子,大家吃过吗?”镜头前,赵欣欣头扎麻花辫,笑脸盈盈,利落地将剂子擀成圆皮,包入馅,捏成形,放进蒸锅。20分钟后开锅,香味扑鼻而来,赵欣欣咬了一大口包子,“吃起来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清香甘甜。”

1988年出生的赵欣欣,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中营村人。大学毕业后留在青岛打工。2019年,她返乡创业,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带动乡亲们的农产品“走出去”。

从家乡的红薯、大樱桃、蒲公英,再到乡亲们缝制的虎头帽、花棉袄,她都义务代言,助力网销。3年时间,赵欣欣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家乡农产品达10余种,销售额近百万元。

传统的农产品渠道是层层中间商从农户手里低价收购,然后拉到城市层层倒卖,农民得不到实惠。

直播电商成为了当下“新农人”的标配。他们运用新理念,通过数字化物流平台解决农产品运输“堵点”和“卡点”,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渠道,用“互联网思维”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也让一代代守护着绿水青山的乡亲们盼来了金山银山。

从“泥土”到“云端”,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5秒后启动作业……3、2、1。”倒计时一结束,一架农业无人机徐徐起飞。眼下,“开飞机”种地正成为“新农人”的日常。

重庆潼南的黄锐今年35岁,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于是,他回到老家重庆,与前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家专业合作社,专门用无人机为农户提供服务。从那时起,黄锐变成了一名“新农人”。从业至今,黄锐已经在全国各省市组织参与超百万亩次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相较于人工,无人机作业不但效率显著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有效降低了农业种植的成本。

从“泥土”到“云端”,无人机的应用是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一批又一批“新农人”的带动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给乡村面貌带来新变化,“面朝黄土背朝天”渐成过去,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从“身份”到“职业”,赋予“农民”新内涵

在甘肃张掖民乐县新天镇李寨村,“菜书记”李兴杰小有名气。

2016年,李兴杰带领村民建起120座温室拱棚,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用“教育+产业”模式帮助当地农民打开致富门。

这个生于20世纪60年代、自称“土里土气”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今年成为了拥有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人才为要。

“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说道。

如今,“农民”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身份”,也成为主动选择的一种“职业”。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跨界来到农村成为“新农人”,他们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经营,为农村内部的创业和就业结构带来更多的改变,也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新时代的“新农人”,在斑斓田野上大有作为。

上一篇:总书记用这十二个字为这些“自己人”提振信心
下一篇: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使命担当 狠抓工作落实 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