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邻里交流,就没有民族融合。这是前提和平台。”城市中的民族工作怎么开展?这是临潢家园社区探索7年后给出的感悟和答案。吴晓华是社区党委书记,她很是感慨。“能建立起沟通,就算成功了一半。”
临潢家园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社区,这里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由2个及2个以上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54户,占总户数的30%。
近日,记者对这里进行探访。
图为杨守良在民族融合之家的活动室中与好友交流书法。
“住宅小区是2007年建立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2014年,我们成立了社区,初步统计时发现有这么多少数民族,也很是意外。”正因如此,社区在设立之初就将多民族和谐共处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组织多次座谈会之后,思路逐渐清晰:组织大量老少皆宜的活动,让大家逐渐熟悉、相互了解、和谐共处。
2016年,“民族融合之家”服务综合体建立,以“家”理念、“家”关怀、“家”温暖为主题,面向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家”服务。在这里,有涵盖少数民族服饰、书籍、乐器、生活器具等的民族风情展厅;有定期举办的传统手工技艺课堂;有法律咨询服务,辖区律师事务所定期进驻社区协助少数民族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有蒙汉双语服务平台,为辖区群众办理各项事务提供便利;有民族融合小课桌……
“我们几乎每一项社区活动都同时有好多个民族的伙伴参与其中,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民族融合小团体,汇聚在一起就是民族融合大家庭。”吴晓华如是总结道。
“在我印象里,城市邻里间几乎不来往。我刚搬来时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多了好几百个朋友。一出门就有好多人跟我打招呼。”朝格是一名退休老教师,2007年住进小区,如今是社区书法班的蒙古文书法老师和社区交谊舞班的学员。他和朋友们大都是通过社区活动认识的,媳妇也参加了隔壁的民族手工艺班。“活动丰富,人们都爱参与。我今年66岁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好朋友和好邻居。高兴!”
图为社区模特队正在排练。
“潜移默化的交流和交融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者杨守良今年49岁,是社区书法班的楷书老师。“每个民族不仅文化有特点,人的性格也不太一样。我是满族,书法班里有蒙古族、汉族、回族的朋友。时间长了我就发现不同民族的人行为处事有时真的不一样。”
“一起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交往,彼此感受、认可对方的文化。”朝格感慨道。
“生活中取长补短。”杨守良和朝格是好朋友。在他看来,蒙古族的朝格性格大度,不斤斤计较,还有一些“反差萌”。“朝格老师平日里话不多。但我们一起吃饭喝酒时,他竟会为大家唱歌助兴。真是让我太意外了。看见他这样,我也想学几首蒙古族民歌了。”
“我们现在还在教大家蒙古语呢,从基本的拼音开始。”朝格告诉记者,不少人在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也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兴趣。“我这个人民教师也算发挥余热了。”
“我觉得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自信了,有气质了。”今年57岁的曹春华是汉族,加入社区模特队已3年,这几天正跟着10余位姐妹们紧锣密鼓地排练《唱支山歌给党听》。她身着合体旗袍,妆发精心修饰。
“最初没想过那么多,只是想带着姐妹们一起找快乐。”模特队队长郝艳会性格爽朗,她告诉记者,模特队人数最多的时候超40人,大家唱唱跳跳,一起参加比赛,平时还会组织农家乐、旅游等活动。“央视的《幸福总账单》,我们进过决赛呢!”
2019年,街道乌兰牧旗临潢社区演出小分队成立,成员都是生活在临潢家园社区的各民族居民,被誉为深耕于城市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仅2019年就开展文化活动30余场次,辅导各民族文艺骨干100余人。
随着临潢家园社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相约来到这里“找快乐”。记者也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朋友住在这里,慕名而来。
“我是赤峰市蒙古文书法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很多周边旗县乡镇苏木的朋友进城办事,我都会邀他们来坐一坐、聊一聊,因为这里环境和氛围都很好。”朝格提起老伙伴们,满眼都是高兴。
“的确,通过这些平台和载体,大家亲如一家。”吴晓华补充说,7年来,社区经常会举办居民文化节、孝老爱亲评选、书法笔会等活动来凝聚人心。
“如今这里住着1万多人,但其实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仅有9名。”吴晓华话锋一转,“但我们的志愿者就多啦。很多退休的叔叔阿姨都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帮助调解邻里间的矛盾,效果比我们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