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百牛渡江”,油房沟村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游客争相观看百牛渡江胜景。

每年4月底,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油房沟村的“百牛渡江”便拉开帷幕。上百头水牛浩浩荡荡游向江心小岛吃草,日落自动返回,成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争相观看和拍摄的一大胜景。

“百牛渡江”已经持续开展了12年。每年从“五一”持续到“十一”,为油房沟村每年带来近800万元的旅游收入,还曾5次登上《新闻联播》。“搞‘百牛渡江’完全是逼出来的,莫得钱的办法。”油房沟村原村支部书记、70岁的王元国是“百牛渡江”的发起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最自豪的事就是‘吹牛’,把蓬安的牛儿吹到全国人民面前了。”

过去:县城看得见,路却走得哭

“我们这儿是‘两山夹一沟’,磨盘山和大石岩之间就是油房沟。”王元国介绍,村里土地肥沃,特别是江中太阳岛和月亮岛,种的是上好的油菜,村里还有专门的油房榨油。那时候江水浅,江中小岛和岸边油房沟村相连,村民直接走路上岛。

2000年,马回电站建成蓄水后,江水上涨,村民再也无法上岛种庄稼了,便在江边山上广种柑子,高峰时,全村276户村民年产柑子百万斤。新问题又来了,县城看得见,路却走得哭,村里的柑子卖不出去。村民凌晨三四点起床采摘,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打着火把,走江边山间小路,赶到县城已过了9点,基本上散市了,没人买。

油房沟村的活路在哪,出路在哪?

2003年,油房沟“公推直选”,52岁的王元国当选为村主任。“要致富,先修路。”县城近在眼前,但路不通,货车司机出身的王元国说服村班子,村里唯一的出路就是修路。可是没钱,路怎么修?3名村干部带头,各自捐款1000元。“凡是捐款的,张红榜、立碑。”资金缺口大,村干部一起到成都和南充向乡友“化缘”,说明村里情况,筹集到十来万元,路,终于可以修了。

没钱:一句气话成就“百牛渡江”

油房沟村离县城近,2009年,听说嘉陵第一桑梓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要沿江延伸,村委会意识到这可能是摘穷帽的好机会。于是,村干部自费到浙江的一个遛马场考察,城里人去骑马,半小时就收20元。“这钱好赚!”油房沟村依山傍水,素有养水牛传统。王元国灵机一动: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养牛,可以搞个遛牛场,开发牛拉车等项目。

有一次,蓬安县相如镇党委书记李运明组织沿江4个村召开旅游会议,胸有成竹的王元国汇报了自己的项目。“没得名胜古迹,牛也是普通水牛,哪些人会来看?再说这16万元启动资金哪去找?”镇干部向王元国的项目泼冷水,“干脆把牛集中起来,不花一分钱,免费让大家看!”多年以后,王元国向记者回忆,当时他说的是气话,想搞旅游又不投入咋可能呢!

旅游会不欢而散,临走时,李运明把王元国喊到一边,建议就把牛集中起来,让城里人看稀奇。第二天,王元国对村里的牛做了摸底,17户共养了68头牛。“上午集体过江,下午集体归栏,表演给城里人看。”王元国说。

“你这哪有100头牛?”有游客硬是一头一头地清点!开始那几年,牛的数量确实不够百头,于是,王元国就到邻村租牛来凑数。

村里为此成立了养牛合作社,5头牛为一股,年底分红。统一给村民以5元/天的标准发放“赶牛费”,17户村民自己排班“赶牛”,从农户家里赶到江边集中。

有点家底的王元国第一年垫了1万元,项目慢慢有了起色。“村民要一天一结赶牛费,可是相关单位的接待费要年底才结算。”无奈王元国索性将自己的一条短裤撕烂。“为给你们要赶牛费,我裤子都拉豁了!”村民这才同意月结。王元国顿感压力小多了。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头牛开始带领众多牛一起往返油房沟村和太阳岛。从没看到过这么多牛一起过江,“百牛渡江”慢慢传开了。

转机:牛儿将油房沟村

拉进“乡村振兴示范村”

随着油房沟村“百牛渡江”的名声越来越响亮,牛产业也在延伸,县里建起了“印象牛肉”加工厂,淘汰下来的老牛还能卖个好价钱,村民养牛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牛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2008年全年的“赶牛费”在1万元左右,现在,油房沟村每年能从旅游公司领到25.2万元,包括牛的草料补贴、清洁费和赶牛费。

2010年,蓬安县将“百牛渡江”作为农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来打造,修通了县城到油房沟村的水泥路。由蓬安县旅游公司统一规划、打造“百牛渡江”旅游景区,与陕西西安、四川成都、重庆等地的旅行社签约,在全国叫响了“百牛渡江”品牌。油房沟村也从贫困走向富裕,成为四川省四好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民开起了农家乐,修建了望江楼、牛文化广场、牛文化展览馆等,当地还修缮了油房沟村级码头、太阳岛旅游码头,开展游船旅游。

“我现在不赶牛了,和别人合伙买了几条游船,搞水上旅游。”村民李海波说,旺季时,每天能有上千元的利润。村里有两家五星级乡村酒店,有多家企业入驻,民宿和农家乐开起来了,土地也流转起来了,村民就近务工,“土地租金+赶牛费+务工工资”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吹牛’吹够了,年轻人更有干劲,更有拼劲。”70岁的王元国如今已经退下来了,新的村委班子平均年龄才42岁。

“百牛渡江”既是自然生态奇观、嘉陵江“水上芭蕾”,也是脱贫奔康的“蓬安路径”。从2010年到今天,历时12年,“百牛渡江”已成为当地发展文旅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年4月30日,随着新一年放牛季的启动,历时3年重新修缮的相如故城也正式开城迎客。

油房沟村的改变,记录了一代代人求富求变的探索,是蓬安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也是蓬安文旅从无到有、求新求变的探索。未来,越来越多的蓬安人将吃上文旅饭,搭上文旅经济发展的快车。

 

上一篇:“芳华”携经典剧目《江姐》《红楼梦》全国巡演
下一篇:上海闵行区:非遗课程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