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水稻育秧生产线将种好种子的秧盘送到农民手中(4月13日摄)。
松花江两岸,新芽初绽,黑土地之上,春耕正忙。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着力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夯实大粮仓;着力书写“三农”大文章,打好“农”字牌: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700亿斤,过去5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3%,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了清洁干净的目标……
在希望的田野间,一串乡村振兴的新诗行正在书写;广袤黑土地上,“新农人”正在奏响现代农业的“奋进曲”。
土地变了:守住黑土就守住了粮仓
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将水稻种子倒入育秧机(4月13日摄)。
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
然而,经过数十年开垦,黑土“累”了:微生物总量变少,供肥能力下降。
宝贵的黑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是中国饭碗的底气。近年来,为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场“黑土保卫战”在吉林大地上打响。
秋收后,把秸秆粉碎后铺在地里,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春耕时,免耕播种机行走在田间,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在梨树县,农业技术工作者探索出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为土地盖上一层“棉被”,让黑土“缓口气、歇歇脚”。
“地里蚯蚓变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变强,遏制住了黑土退化。”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高兴地说。
公主岭市的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也掰着指头算:几年下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产量增加5%,划算!
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卓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植物工厂”,农民赵玉霞在修整作物(4月14日摄)。
辽阔的黑土地上,一场“种地革命”如火如荼。吉林省以产粮大县为突破口,科技人员扎根乡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给黑土加“油”。越来越多农民意识到,掠夺性耕作“没前途”。
正常年景下粮食年产量保持在760亿斤以上!“十四五”时期努力迈上800亿斤新台阶!一项项保护举措,让吉林省底气十足地立下端稳中国饭碗的“军令状”。
2021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将达8550万亩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2800万亩,比2020年增加近1000万亩。
黑土地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既要看产量,更要看未来。”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处处长高喜闻说。这位“老农业”语气坚定:“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懈怠。”
农村变了:产业兴旺更吹文明新风
在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创业者曹曦在民宿餐厅内摆放餐具(4月20日摄)。
暖棚里,木瓜、香蕉茁壮成长,孩童嬉戏玩闹;暖棚外,稻田一望无际,农机来回奔忙。立夏刚过,永吉县玉华村的宇峰现代农业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
玉华村和企业合作建起生态观光园,吸引了不少游客。“亲手摘下的水果,孩子们吃得特别香甜。”市民刘晓鹤说。民宿度假、特色餐饮、采摘体验等项目齐上阵,热闹的园区吸纳了1000多位农民做季节工,每年人均增收3万多元。
富饶的乡村形形色色,兴旺的道路各有不同。
稻田边,摄像头清晰记录长势;屏幕上,生长数据一目了然;太空中,卫星实时回传气象信息……在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让这里的大米驰名全国,每户农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座曾因大片荒草甸而得名的村庄,变得富足又美丽。
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从单纯种粮到多产融合,乡村越来越兴旺。
2015年以来,吉林省专业合作社从6.3万个增至9万多个,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000余家,产业化经营给乡村振兴带来源源动力,促进农民增收76亿元。
人气旺了,产业兴了,热闹的乡村也变美了。
在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创业者曹曦将农场生产的大米摆在民宿显眼位置进行展示(4月20日摄)。
院墙矗立在村道两旁,农家院错落有致,绿植抽出嫩芽,把村子点缀得生机勃勃。走进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解放村,仿佛步入江南小镇,令人赏心悦目。
可就在前些年,解放村环境还很脏乱,天气热时进村要捂着口鼻。“变化太大了!在外几年的村民,回来都找不到家。”解放村党支部书记于刚笑着说。
从“垃圾围村”到焕然一新,乡间吹来徐徐新风。
近年来,吉林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00余万吨,清理整治庭院236万户,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了清洁干净的目标。
脏乱的乡村换了模样,但还远未到终点。一些偏远村庄的道路坑洼,一些脱贫产业还未完全巩固,现代农村的建设,仍需久久为功。
农民变了:努力争当现代“新农人”
过去五年,吉林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战贫困,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3%,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扭秧歌、编舞蹈、排节目……在白城市大安市永强村,姚井珍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她带领村民创作节目,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表演一次。
可谁能想到,笑口常开、能歌善舞的姚井珍,曾是个贫困户。“日子不好过,哪有心思快活。”姚井珍笑着说。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姚井珍养起“扶贫羊”,在院子里种上了可以增收的万寿菊,每年还能得到光伏发电的分红。
每逢夏秋时节,万寿菊花开正艳,像极了村民们的笑脸。五彩斑斓的村庄,映衬着大家多姿多彩的生活。
生活好了,农民们的眼界宽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使吉林的乡村振兴更有动力。
卖余粮、备春耕,榆树市增益农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忙得“脚打后脑勺”。“要低头种地,还得抬头看天,市场要什么,咱就种什么。”马占有说,他收到的订单遍布全国,玉米供给天津的饲料企业,大豆卖给上海的豆制品企业。
春耕时节,32岁的曹曦穿梭在大棚里,察看水稻秧苗长势。这位毕业于英国知名大学的年轻人,是田间地头里一个“特别的存在”。刚回到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时,乡亲们都说,小伙子高学历,种地“白瞎了”。
承包稻田、打造品牌、直播卖货……金融专业出身的曹曦,把农事打理得井井有条。销路好了,分红多了,村民“服”了,家人笑了。他说,务农,是一份可以坚持一生的事业。
智慧农业,需要人;集约发展,需要人;乡村旅游,需要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变,越来越多“新农人”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
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
为了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了乡村振兴更加有力,如今的吉林,正在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的道路上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