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能够有份工作,现在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异地就业车间”内,残疾员工蔡小凤在熟练地缝制皮包。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行动不便,蔡小凤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南宁市残联的帮助下,她做起了皮包缝制,这份工作让她收入增加。
近年来,广西各级残联部门促进多元化就业帮扶,持续加大援助力度,通过打造就业孵化基地、开展特色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措施,拓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点亮残疾人就业梦想,为他们铺就“幸福路”。
精准帮扶 打造新型送工模式
南宁市隆安县震东社区所辖的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安置残疾人1864名,当地残联与社区等部门通过设立“益起初发”公益助残创业就业基地、解忧超市等,有效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4月11日,在震东社区“益起初发”助残公益创业就业基地里,罗彩芬用串珠制作纸巾盒。人民网 周静圆摄
震东社区党委书记何为介绍,为了精准帮扶,社区根据当地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年龄、学历以及就业需求等进行分类整理,再由社区统一落实。目前,社区还创新了“小梁送工”新型模式,帮助残疾人就业。
“小梁送工”因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梁佳而得名。针对无技能、进厂难、找工难的残疾人,每天由志愿者对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务工当日“点对点”免费送工,形成“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就业服务流程。2021年,累计组织输送45批1000余人次残疾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农业基地务工,人均月增加收入近1500元。
定点安置 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
在北海市银海区侨港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及日间照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人员在指导残疾人串贝壳。这里已经安置了11名残疾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
据了解,中心开设“爱心车间”,联系企业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把部分操作简单、可以离厂加工的产品集中于此,让残疾人就近加入生产,按照北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及购买五险。同时,在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后,中心还为残疾人联系串珠链、串贝壳、插塑料花等手工活,提升残疾人的技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工作人员在教残疾人张清氧串贝壳,虽然动作还略显迟钝,但他一直在耐心学习,“我每天骑三轮车上下班,在这里工作很开心,可以自己赚到钱了。”
4月13日,工作人员教张清氧串贝壳。人民网 周静圆摄
北海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孔凡介绍,目前,北海市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置这类辅助性就业点13个,都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照料他们。现今已帮扶了196位残疾人,帮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就业,为家庭减轻负担。
政策扶持 培养致富增收能人
在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三合口村的一个大棚种植基地里,邱福宁家种植的黄瓜已经成熟,刚采摘完一篮子黄瓜的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4月13日,邱福宁捧起刚采摘的黄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民网 周静圆摄
今年51岁的邱福宁是视力二级残疾,脱贫前一家人靠种木薯、甘蔗为生,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在“阳光助残基地”等项目帮扶下,他在2016年、2020年获得两次当地政府大棚搭建补贴,建起了6.8亩大棚,种起了黄瓜、西红柿、哈密瓜等瓜果。
当地政府和残联组织还经常派人教授种植技术,帮助完善大棚设施。如今,邱福宁一家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一家人住进了新建的三层楼房,“感谢政府和残联的帮助,生活更有盼头了。”
目前,广西有各类持证残疾人130万人,其中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约63.6万人。近年来,广西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有32.69万名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51.39%。
此前,广西出台《广西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三年内实现广西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3.3万人的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黄丽娟介绍,下一步,广西将围绕助残就业十大行动,开展就业系列活动,发挥“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帮扶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