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让老人健健康康有尊严地老去”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抓手,通过充分集成资源、突出数字支撑、强化服务供给,重塑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浙里康养”县域实践样板,构建了“15分钟”城乡普惠优质康养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县建设康养联合体6家,其中民办康养医一体化养老院2家,累计为2000余位老人提供医康养服务4万余次,“浙里康养”综合绩效评价考核指数连续2年位列山区26县第一。
坚持聚合式打造,有效破解“医养资源怎么链”的问题
一是多模式建设。针对“养老的地方不看病,看病的地方不养老”问题,因地制宜整合医和养两类资源,通过乡镇卫生院整合、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民营机构业务拓展、新建养老院功能提升等4种模式,建设6家康养联合体,盘活资产2000余万元,有效破解医疗资源闲置与康养能力不足矛盾。比如,将亭旁卫生院闲置住院楼进行改造,一楼康复治疗、二三楼养老服务,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协同服务试点。
二是多层级联动。利用“医共体”资源,三门医院康复科医生定期进驻康养联合体,医生在线问诊,提供康复治疗、健康监测等服务;卫生院常态提供血压测量等全科服务,满足老人就近治疗需求。目前,已集成医共体内6家卫生院、42名医护人员,先后下沉开展治疗600多人次。
三是多方位保障。建立医疗、民政、社保等多部门合作机制,在医保、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撑。例如,该县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在三门技师学院开设全日制护理专业,并作为养老护理员指定培训基地,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新增养老护理等级证书252人,全县护理员队伍达230余人。
坚持数字化赋能,有效破解“医养服务怎么优”的问题
一是家院互通。以康养联合体为依托,开发家庭虚拟养老院数字化应用,设立家庭“虚拟床位”,开展智慧家居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体征监测垫等感知设备,全天候远程守护。建立县级呼叫中心,家属、网格员、120急救三级梯次守护,对330名网格员全部开展急救培训,确保老人高危风险第一时间施救,目前守护老人事故零发生。
二是诊护融通。建立县级调度中心,构建老人转诊、转护联动闭环,避免重复填信息、跑流程,转诊转护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针对山区老人看病出行难题,为家庭医生配备“健康小精灵”移动诊疗设备,健康指标实时上传,按需开展“云会诊”,预约诊疗、取药。目前,已开展“云会诊”1000余次。
三是数据贯通。归集公安、医保、民政、卫健等部门数据,与乡镇(街道)卫生院数据共享贯通,科学分析全县老龄人口数据与趋势、老年群体高频刚需等情况,为养老政策的更新出台提供决策依据,并自动绘制老年群体健康数字画像,生成体检方案推送、医养机构选择等个性化服务,实现老人“安心住”“省心医”“舒心吃”“暧心护”“合心养”。
坚持政企社协同,有效破解“医养成本怎么降”的问题
一是政策扶助。先后出台了《三门县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等6项政策,涵盖政府补助、产业扶持、要素保障等多个方面。给予兜底保障对象2000-6000元“虚拟床位”建设经费和每月600元上门服务费,并对康养联合体内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在双向就诊、报销比例上予以倾斜,比县本级医院治疗报销提高5%,有效降低服务对象治疗成本。
二是市场运维。引入品牌养老服务企业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构建“政府+企业”运维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领域逐渐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竞争机制,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改革前,建设养老机构床位成本约20万元/张,老人人均年养老投入2万元。改革后,通过引入拥有专业养老团队的浙江星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推行“虚拟养老院”,老人人均年养老投入仅需1万元,养老成本仅为传统养老院的一半。
三是社会参与。由“三门湾公益谷”联合党支部牵头,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以及慈善机构、爱心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定向捐赠、“微心愿”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促进更多优质养老资源向老人身边聚集,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开展照护等各类养老志愿服务540余次、完成老人“微心愿”170余个、募集养老慈善资金1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