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立足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抓住争取首批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国医养结合试点等先行先试机遇,打出政策、模式、措施联动改革“组合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推进城乡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优质化,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全市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居全省首位,人均期望寿命达81.56岁,相关经验获评民政部优秀案例,成为全省唯一全域成功争创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市、区)的地级市。
一、坚持兜底与普惠相结合,推进养老服务均等化发展
聚焦基本需求,构建兜底保障、基础服务、普惠供给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让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基本养老服务。一是健全兜底保障机制。建立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标准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保持在100%,不能自理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76.4%、为全省最高。对困难失能老年人,率先实现集中托养服务全覆盖,年均统筹政府资金3000万元,选定二星级以上养老机构,按照低偿收费原则,对失能、半失能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补贴1200元、900元,解决困难老年人想住住不起的问题。对居家的失能、半失能低保老年人,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月提供60、45小时的居家上门服务,年均服务70万人次。二是创新照护服务模式。针对分散供养护理服务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统筹3500余万元照护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运营”的方式,培育打造“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照护新模式。每个区市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在岗“海螺姑娘”1000多名,建成38处服务站、辐射所有镇(街道),为全市73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标准化的助餐、助洁、助医等“六助”服务,相关经验3次入选全国全省优秀创新案例。三是扩容普惠养老服务。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面向全体老年人的29个养老服务项目。连续多年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市级每年将52%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护理型床位建设、嵌入式社区机构建设、失智老年人防走失等18个项目,三年来投用普惠养老床位2650张、发放防走失手环4万余个、建成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5处、配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27处。
二、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推进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稳步搭建覆盖城乡、服务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制定出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等政策文件24份,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扶持力度。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率先探索构建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二是加快服务设施提档升级。通过改造扩建、整体翻建、设施更新等多种途径,推进养老机构升级,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行动,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着力补齐农村养老设施短板,实施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革,社会化率达到92%。针对敬老院设施陈旧、管理服务滞后等问题,投入7亿多元,将32处镇级敬老院优化升级为14处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国家二星级以上养老服务标准。三是打造城乡助餐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老年餐桌指导意见,实施老年餐桌建设三年行动,已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066处,覆盖1318个村(居),日均服务3万人次。在城市,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一块、企业让利一块、老人承担一块,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惠的“一餐热饭”。在农村,创新“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信用积分奖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信用超市”、“信用小菜园”等,全市成立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为近1.7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有关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重点报道。四是探索推广互助养老模式。以首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引导社会力量、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以“小投入”解决“大需求”。在城区,探索“积分养老”模式。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累计形成积分78.1万分,消费20.7万分。在农村,试点睦邻互助养老模式。设立睦邻互助点,从网格员、村民代表、低龄老年人中招募睦邻互助员,配套建立信用积分奖惩、监管机制,为农村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探视、居家、应急、转介等服务,实现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服务送上门”。
三、坚持机构与居家相结合,推进养老服务优质化发展
不断推动模式创新,全面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以居家为基础,打造虚拟养老院。依托6012349便民热线,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的方式,整合各类服务机构3503家,“一站式”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200多项服务。目前,平台入网老年人21万人,日均呼叫量3500余次,提供上门服务50余万次,实施紧急救助485例,帮助165位老人安全回家。二是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原居养老需求,依托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引进专业养老机构,推动日间照料设施升级,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区养老服务品牌。通过“一张家床、一份协议、一次改造”,免费为5500多名困难老年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基本照护服务。同时,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失能老年人,试点“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社会化家庭养老床位。三是以机构为补充,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全市建成162家养老机构、3.9万张养老床位,其中护理型床位3.1万张,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全市养老机构社会化率达到95.7%,全市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4%,其中五星级养老机构5家。四是以医养结合为抓手,探索深度融合新模式。探索“团队履约、医养进家”模式,依托基层医疗机构组建71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全市34处医疗机构上门为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提供延续护理、慢病管理等医疗服务。探索“机构医养、居家延伸”模式,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依托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医养服务。探索“机构医养、两院一体”模式,全市6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毗邻建设、派驻人员形成“两院一体”的机构医养结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