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毕业季来临,随着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奔赴各地,开启人生的下一个篇章,今年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进入收官阶段。“良禽择木而栖”,一座有活力、有温度、生活成本合理的城市,也会持续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就业和安家。
今天出版的中青报整版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家更倾向于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城市。
从现实角度出发,除了乡土情怀之外,一个地方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看到足够的发展机会,为其提供良好收入和幸福生活。如果在村子里奋斗,赚到的钱不比城里少,大家当然愿意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对此,能够用实干给村子创造效益、创造价值的人越多,村子的经济实力就会越强,如此一来,便能进入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生活成本和消费水平更高,有时也难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相较而言,一些主动伸出橄榄枝的二三线城市往往“性价比”更高,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的选项。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在一番权衡后,就选择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水平、文化消费生活等方面,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区域间发展更加协调均衡。同时,随着时代观念的进步,当前年轻人价值观更加多样,人生追求更加丰富,职业收入不再是决定青年人生选择的唯一重大因素,很多人会综合平衡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回到二三线城市也因此成为一些人的理性选择。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这一代年轻人就业价值观与父辈有很大不同,直接反映到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上,对就业去向、就业地域、岗位性质有更灵活的接纳度,对生活在大城市没有执着的追求,相比于中小城市的自由舒适,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强度、快节奏让一些毕业生望而却步,家乡的亲友关系也很可能成为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流向基层。
当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确很不容易,没有名校光环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尤其如此。越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打开思路的大学毕业生,越容易发现长期被自己忽视的发展机会,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转而在人生的旷野上踏出一条路来。
认为择业要符合个人兴趣与专长、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个人价值的被调查者,表现出较强的返乡就业意愿;家乡认同感强烈、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被调查者也更乐意回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