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城镇社区党总支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方式,汇聚多方力量,变过去由基层党组织唱“独角戏”为多方力量“大合唱”,打造了 “人人有责、人人享有、人人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一面旗”强化党建引领。城镇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扬曾庆铨、蒋仲明革命烈士以及英雄模范张培英、电影表演艺术家杨丽坤等先辈们的可贵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激活红色细胞,启动基层治理“红引擎”。党建学习深入化。以重温入党誓词、各党支部书记领学、个人自学、现场体验、送学上门、知识抢答等多种形式,既增强对年轻党员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又确保老年党员、流动党员和群众学习不掉队。党员活动日常化。结合“主题党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认领微心愿”“党员定承诺亮身份”“过政治生日”等活动,组织党员主动进社区服务,接受群众监督,用行动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示范引领氛围化。对175户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十带头”承诺门牌督促党员争作先锋,开展“先锋党员”“好媳妇”“最美庭院”“绿色家庭”等评比活动,把社区的好党员、好居民选出来,让身边好人好事感染和引领身边人,在全社区掀起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热潮。
“一张网”织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红色引擎”作用,让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建责任明晰化。推行“党员网格长+志愿者+社会组织”形式,建立“党建+网格+清单”的红色网格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4个党建网格15个治理区域,坚持居民党员“直接管”、在职党员“双重管”、流动党员“跟进管”,激活社区党员先锋力量。管理划分精细化。以“不留空白区域、不交叉重叠”为原则,助推居“两委”、居民小组长、党员“1+X”的管理模式,实现9个居民小组1084户居民网格化管理,并把辖区党员设为楼栋栋长,全面实现片区有网、网上有格、格上有人。网格服务联动化。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向网格延伸,探索实施“1+3+N”联调模式,即一个党支部、“党建网格长、人民调解员、志愿者”3个帮手和N个亲戚朋友联动共调,实现居民矛盾有明确人管、问题有放心人聊、困难能精准解决的基层服务模式。
“一支队”党群齐心共治。城镇社区党总支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制度化、精准化发展,实现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让志愿服务美好社区深入人心。“丽人嬢嬢”品牌化。城镇社区最初由10个“丽人孃孃”组成的志愿“娘子军”,如今已发展成为有135人的“百名丽人志愿服务队”,并延伸打造出“丽人调解室”基层志愿调解品牌,让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磨黑古镇一张响亮的名片,先后被评为县级“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和市级“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志愿队伍制度化。通过规范划分党员服务、综治维稳、助残助老、文化宣传、清洁家园5支志愿服务队,逐渐完善队伍管理体系;依托协商在基层,共同约定达成“每日打扫、一三联调、周末巡防”的志愿服务制度,定期开展绿化美化街道、调解纠纷等活动。志愿服务精准化。根据居民群众不同需求,百名丽人志愿服务队秒变“义务园丁”“义务巡逻队”“空巢老人陪伴者”“免费理发师”“政策宣传快嘴”等,逐渐成长为“听曲能跳、弯腰能扫、遇乱能治、开口能调、群众能找”的“五能”志愿服务者,将“为民办实事”真正落到实处。
“一条心”汇聚区域资源。城镇社区注重毗邻共建,突破辖区、单位、社会组织间的“隐形”壁垒,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组织同向同行、互助互补、协同推进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主动融入共建化。面对“亦城亦农、村居交汇”的现状,社区党总支与交织共存的星光村对磨黑集镇区域内事务实行“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急事共商”,2021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落地星光村后,社区主动融入项目建设,互帮互助开展宣传动员、协调矛盾、疏导交通、游客咨询等工作,助力全镇完成项目建设。凝聚资源整合化。以社区“大党委”为抓手,整合辖区内5家包联单位、5家驻地单位和社会组织及党员力量向社区靠拢,在防灾减灾、环境整治、社区维稳、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激活社区公共资源。重组角色互补化。通过用好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和居民的“两两”职能联动,让城镇社区居民从基层治理“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推进“党群衔接”“警民衔接”“庭所衔接”,促进相互理解,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一线法”推动治理下沉。城镇社区紧跟磨黑镇党委政府,探索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方针。信息在一线掌握。通过畅通群众“倾诉”和咨询渠道,创新建立社区“您说我听”平台,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说好“五件事”,即干部为民本事、政策落地实事、经济发展难事、社区建设大事、家长里短杂事;抓住“两个点”,即群众的心理堵塞点和矛盾纠纷触发点;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源头,实现社会面突出矛盾风险“动态清零”目标。矛盾在一线化解。社区加强“诉调、警调、访调、志愿调”四调联动,打破与政法部门之间的壁垒,做到情况互通、信息共享、工作同做、结果同悉,构建矛盾纠纷发现、流转、调处、解决的闭环体系,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维稳在一线保障。持续推进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对特殊困难人群定期入户走访关怀,宣传法律法规,落实群众工作日接访制度,加强信访积案包案化解,对苗头性风险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