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农村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如何正确把握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挖乡村生态比较优势,提升乡村生态空间内在价值,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统筹发力,打造绿色宜居和美乡村

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实现农业强盛、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内在要求。应坚持绿色发展,把打造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发力点,统筹举措、多元合力,再现乡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提升农村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山清水秀”。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生态系统全要素、全覆盖、全链条保护,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统筹农村耕地、森林、草地、湖泊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对农村生态空间实行全覆盖式管控。推广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切实保障农村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以及粮食生产的物质资源基础和农田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农村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共进,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促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和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

打造全域全要素“零碳乡村”,实现“天蓝地绿”。一方面,积极探索乡村分布式、就地化、微循环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综合利用农房屋顶、院落空地、农业设施等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提升乡村绿色供电能力,推广秸秆、禽畜粪便等能源化利用模式,综合利用充电桩、智能家电等终端能源,降低农村碳排放。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庭院碳库,利用公路、河流、铁路沿线“见缝插绿”打造廊道碳库,依托农田、山林“连片成绿”打造农林碳库,实现“点线面”一体化推进农村植绿增绿,协同增效提升农村整体固碳水平。

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治理,实现“村美人和”。强化县乡村三级生态治理联动机制,压实县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镇扩权赋能,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构建纵向联动与横向协作相结合的治理“绿网”。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依托“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完善线上线下交流互补机制,形成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同时,探索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双轮驱动”的治理机制,不断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生态治理的内驱动力。

数字赋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探索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为此,应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打通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堵点,打造智慧化、生态化、精准化农业,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建立数字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控体系,构建生态化农业生产环境。建立有数据、有抓手、有约束的精准治污体系模式,以农业面源污染台账为数据家底,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等运行载体,压实农资生产者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通过物联网、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自动化田间监测网点,实现靶向施肥用药、秸秆焚烧“无缝监控”等监测、预警、处置一体化的监测防控体系。

强化数字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提档升级,夯实“数字底座”,推动城市数字化设施向乡村延伸,加速乡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大力研制推广智能农机装备,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强化数字农业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协同“引智育智”双向发力,建立完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鼓励培育本土化新型农民。加强数字新基建与农业生产系统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大脑”,加快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溯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挥数字经济杠杆作用,撬动农村“生态+”新产业新业态。数字经济是贯通农业生产和市场的“连接器”,要加快农业产业链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打通农产品上行路径。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方式,促进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融合发展。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产销衔接数字化平台,建立“农产品基地+直销”模式。立足农业农村生态特色资源优势,以数字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持续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建立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生态产品价值。

绿富双赢,多渠道促进农民绿色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坚持乡村生态振兴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让农民成为绿色家园的第一守护人。因此,应锚定“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让生态红利切实惠及亿万农民。

以夯实生态金融体系为支撑点,增强绿色农业牵引动力。一方面,科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农业金融产品和拓展服务方式,依托生态信用与金融信用互联互通平台,开展农户生态信用评价和征信工作,结合乡村生态治理、农户生态行为的正负面清单评定星级,并将生态信用评定结果作为贷款准入、额度、利率的参考依据,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拓宽涉农融资来源。另一方面,将数字元素持续注入金融服务全过程,搭建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县、乡、村三级组织实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升金融支农的覆盖面、可得性和精准度,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以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为切入点,深化利益联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探索建立生态保护治理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三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基于各地资源禀赋,选准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的优势特色产业,发挥产业基础作用,确保利益联结“联得实”;以龙头企业带动聚合区域内同业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体,延伸农业产业链,并通过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就业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成为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发挥龙头企业纽带作用,确保利益联结“联得紧”;大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种植能人、养殖能手等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人才,使农民的农业技术技能等得到提高,成为农业经营的主力军,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确保利益联结“联得好”。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着力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业、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行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家庭在“家门口”富裕起来,促进农民就业率与收入同步增加。利用区域及全国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经营性收入。提升政府对生态功能区保护、退耕还林、流域水资源保护等组织和个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态补偿与转移支付收入。在清晰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围绕生态资源资本化和生态产权交易,通过生态权益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交易等手段,提升财产性收入,高质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作者:罗贤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上一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传统农耕文化 ——专访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
下一篇:云南:不断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让法治精神在基层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