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映蓝天,宜居宜业的江城正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实施全域整治、连片打造,形成黄陂木兰大道、新洲桂花大道、蔡甸嵩阳大道、江夏鲁湖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示范带。“2023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人民日报社采访调研团近期走近江城,感受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场景创新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深挖乡村文化与民俗特色,创新消费场景,能够拓宽产业边界,推动文旅更深程度的融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以前村里资源匮乏,全村抛荒耕地达85%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足20%,房屋闲置率达85%,农田、农房和田园风光等资源贬值,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受政策感召、回乡反哺的葛天才说,他决定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2018年,葛天才响应黄陂区委区政府“三乡工程”的号召,成为黄陂区杜堂村第一书记。
在乡村“引路人”的带动作用下,通过流转荒地、改造村湾民房、开发农耕体验、滨湖亲水、精品民宿等产业项目,黄陂区共创农旅融合“木兰游”品牌,将“空心村”成功打造为4A级景区“木兰花乡”。据悉,近年来,黄陂区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1000平方公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以地域民俗特色为抓手,结合木兰故事与文化传承,呈现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同时立足空间要素,打造“乡村观光游”消费新场景。
今年,武汉首座不夜城——“木兰不夜城”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花乡景区内正式开街,“木兰不夜城”内设15大主题舞台以及每日30场的艺术演绎,沉浸式主题互动表演、特色鲜明的夜游产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持续的投入与创新升级,木兰花乡景区从“花”经济到“夜”经济的转变为农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夜幕降临,游客们来到木兰不夜城。受访者供图
业态创新 民宿经济点亮乡村游
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转变,乡村旅游与民宿业也迎来了新机遇,依山傍水的民宿集群备受广大游客青睐。
石头砌墙、木头制桌、竹子编灯,在湖北黄陂打造的乡村休闲民宿中,游客可以体验炒茶、酿酒、刺绣等传统技艺,享受生活的慢节奏。
众多民宿坐落于夫子山山麓。人民网 王绍绍摄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黄陂区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民宿。黄陂区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全区民宿已有近2000家,覆盖全域19个街乡,精品民宿占比逐年上升。
“近两年,高品质‘微旅游’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选择近郊有品质、有体验感的民宿入住。黄陂地处武汉大都市近郊,又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环境优越、山水资源丰富,自然备受青睐。”武汉市民宿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瞄准文旅产业发展的黄金赛道,黄陂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推进精品民宿集聚区的建设,形成以主打黄陂本土民居建筑特色的环木兰山民宿集群,以及融合多元建筑特色、主打浪漫生活气息的环木兰湖民宿集群。
业内专家认为,业态创新增强了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挖掘文化资源内涵,以旅游化方式多维呈现文化符号,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能够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模式创新 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早在2005年,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慈惠街道就以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改造旧村居,使最西端的鸦渡大队变成了武汉最早的“网红村”——石榴红村。但以前的石榴红村,旅游只有采摘、烧烤、农家乐“老三样”,游玩体验、住宿购物都是短板,游客来了只能一日游,很难过夜。
而今,突破传统农家乐模式,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慈惠街道对鸦渡和蔡家两个社区进行环境提升、景观改造,形成了全新的“乡伴慈惠”旅游区。通过植入艺术、休闲、文旅、研学、餐饮、民宿等元素,打造爆款项目,形成颇具田园特色的农旅产业链,吸引更多游客驻足,为缔造和美乡村、农文旅融合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人民网 王绍绍摄
业内专家表示,以乡土文化为基础,有效整合和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城市引入的多元文化业态有机融合,能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在汉江边,东西湖区以美丽乡村示范点为载体,串联水果、蔬菜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结合乡间民宿的建设,打造乡伴慈惠亲子研学休闲游。多元的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线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东西湖区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可能。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彭婵娟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和消费需求变化,乡村文旅行业需加强科学治理,既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行业治理体系,也要探索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不断催生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服务更加周到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