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发展网讯 一条连廊,给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的交流场所;一圈跑道,给孩子留下了嬉戏玩耍的活动空间;一座花园,为社区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福竹居民区,有一座在家门口的舒心、安心、暖心的小花园“梅竹苑”应运而生,在居民和政府共同努力下,原先的闲置草皮“返老还童”焕发新活力,成为了周边老百姓的“小欢喜”。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潍坊新村街道积极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需求为目标导向,持续推进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以“微更新+居民自治”探索老旧小区空间提升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微调研”回应“真需求”
梅竹大楼是福竹居民区众多高层之一,一条用围墙圈起来的“封闭式”绿化带环绕大楼。绿地功能单一,还容易成为高空抛物的承接地,虽有物业进行管理,但居民还是时有诉求。同时,周边高楼紧临,寸土寸金,“我们需要个非机动车集中充电处”“我们需要个邻里交互亭”“可不可以有个散散步的小花园”……在前期的调研中,居民们表达了对进一步打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热情。
然而,绿化带改造是个头疼的问题,筹集资金、设计建造、维护保养,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
怎么样的空间功能更贴合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改造小空间,这件事怎么做?由谁来做?“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党组织搭平台,小区里的事大家商量着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成熟。
基于这个共识,福竹居民区党总支搭建协商沟通平台,有效开展引导,以大楼业委会为主体,先行开展意见征询和听证,细致描绘设计规划和出资方案,激发大楼居民参与协商的积极性。通过做工作,一些持不同意见和犹豫的业主居民,最终同意了改造的意向。政府以三分之一的小微资金,撬动了居民自商自治、自我管理的热情和实效。
正是由于前期意愿高度集中,随后的规划设计居民参与度高,设计方案融入了大家的智慧。短短一个半月的工程后,环梅竹大楼的一条连接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环境、街道与居民的“翠绿纽带”,让原来破旧的中心花园旧貌换新颜,成为集艺术文化、休闲健身、亲子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社区“新地标”。
“微更新”撬动“大幸福”
“这个‘小花园’越来越漂亮了,不仅能休息,助动车也有地方停了。”家住潍坊新村街道福竹小区的陈阿姨买菜回家,路过环梅竹大楼的新改造的“翠绿纽带”时由衷地赞叹道。
一进入“梅竹苑”,左手边一排整齐的非机动车在这里停放,每日仅2元就可以安全省心的在此充电。右手边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坪上,有两座可同时容纳10多人休息的纳凉亭。整个梅竹苑面向全小区开放,这里清晨有活动筋骨的老人,白日有带娃来亲近自然的家长,傍晚有散步消食的白领,让原本杂草从生的绿化带更新成为了居民邻里交流的“枢纽带”。
由于“梅竹苑”就坐落在高楼下方,业委会也贴心地在各处安装上了监控,让所有违法、不文明行为都无处可藏,为居民安全加码,也让原本因安全隐患为由的对改造有些犹豫的居民直呼安心。
通过微更新,小区中心花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度和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微治理”浇灌“邻里情”
如今,这座小花园集非机动车充电棚、纳凉亭、健身步道等为一体,让居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也让当时顶着压力推进改造的业委会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曾经的绿化带杂草丛生,我想若是能种上花草,可以供大家观赏。于是,我在业主微信群里提议重整、改造小区绿化带,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这个想法也到了街道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刚就任梅竹大楼业委会主任不久的余师傅是小区绿化带改造的“带头人”,居民们想拥有个交流、散步和非机动车充电处的需求也始终让他挂在心头。
在花园“微更新”项目的带动下,居民对老旧小区的“更新”充满了期待,对小区美好的新环境更加珍惜,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热情也更加高涨。自建的花园让梅竹大楼的居民格外珍惜,日常使用和后期维护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共同智慧,业委会联合居民自发选举成立了一个七人管理小组,形成由物业常态清扫,居民志愿者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
每个来散步的居民都随手捡起草坪上的垃圾,给花花草草浇上水,擦一擦纳凉亭里的桌椅……“现在住的都是楼房,邻居之间见面少。把院落杂乱的绿地改造成花园种上树木、花草,不仅小区居住环境清爽了,重要的是大家还通过一起改造这件事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志愿为小区作贡献,值!”参与“梅竹苑”改造的一位居民说。
为持续维护小微空间环境、更好地提供助邻服务,社区还引导居民们共同制定了微空间治理公约,齐心协力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美好环境。
未来,居民区党总支将继续引导居民自治,依托区域化党建资源为“梅竹苑”赋能,将这块居民的“小欢喜”之地打造成社区微治理的创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