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孟弘,商丘市睢阳区非遗传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商丘市金石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自幼跟随父亲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里,走访民间碑刻,觅求古籍拓本,喜爱上碑刻保护与传拓技艺,并将传承与保护为己任,不断坚守努力做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做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11月2日,记者走进孟弘的金石传拓工作室。该工作室位于商丘古城内,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工作室更加有内涵。一袭国风长裙的她,加上一头短发,显得是那么优雅、精致、干练、智慧。
谈起孟弘与汉画像石的缘分,爱笑的她,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孟弘说,当时他的父亲孟凡书在商丘地区群艺馆工作,自幼受父亲影响,对古籍特别感兴趣。一次她跟着父亲回永城老家走亲戚时,在一个猪圈院墙旁发现了刻有精美图案的石头。清洗干净以后,发现有兔子捣药的图案,旁边还有一个有古代仕女发式造型的女性图案,后来经过研究确定为西王母,这个石头就是汉画像石。就这样,她和父亲从亲戚家拉回来了最早收藏的三块汉画像石。
“一看到汉画像石我就像变了一个人,说不出为什么,就是特别喜欢。”于是,孟弘开始走访民间碑刻,觅求古籍拓本。孟弘越研究越深,越深越喜爱,越喜爱越惋惜。为抢救汉画像石,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珍贵的汉代艺术不再遭到毁坏,孟弘跑遍了商丘以及豫鲁苏皖有汉画像石的地方,陆续从散落在民间的农户手中收集了上百块汉画像石,并潜心研究传拓技法。
怎样拓制出既神髓毕现又品相高雅的汉画?这是孟弘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此,她前往徐州、洛阳拜师学艺,学习了著名的“裴氏传拓技艺”,从拓包工具的制作,到朱拓、蓝拓颜料的配制,都是她自己动手制作和调制。
金石传拓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不仅需要耐心、细心钻研琢磨,更需要做到心无旁骛、久久为功。按照古法,需要用白汲水,但是出门在外白芨水不易熬制,于是孟弘不断研究试验,创新技法,最终她做出的汉画像石拓片与碑文拓片,用墨均匀,字口清晰,精致精美。
金石传拓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就是以纸紧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被称为古代中国的“复制术”。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金石传拓,贵在薪火相传。“历史长河深处遗存下来的碑刻造像、墓志摩崖、封泥陶片、秦砖汉瓦,无声记载着历史沧桑。厚重华夏,器以载道,传承着历史文化,金石传拓可以形神兼备、不失毫厘地再现文物与古代艺术之美,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与魅力,我有责任有义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孟弘说。
近年来,孟弘还致力于用传拓技艺传承汉画艺术,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同时带领子女在商丘市归德文化研学基地为青少年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拓技艺。目前,已普及一万多人次。
“每一块石头都是活的,每一幅图画都在讲故事”
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早在几千年之前,汉代人就用高超的汉画像石艺术,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幅“汉代历史的画卷”。在孟弘工作室内琳琅满目的作品中,仔细端详这些拓片的细微之处,似乎穿越了时空窥见了汉人的生活面貌。
“汉画像石里的内容非常宽泛,比如车马出行、歌舞娱乐等等,它反映了一种写实的生活。”孟弘说,这些汉画像石大部分展现的是汉代的真实生活,但也有一部分通过艺术化的想象处理,将美好的寓意雕刻其上。“像东王公、西王母,还有玉兔捣药,求长生不老之药等等,还有这些神兽和祥禽等等,反映了古人超凡脱俗的艺术想象力,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还有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一幅幅作品,在孟弘生动形象地解说下,展现了汉代衣、食、住、行、征战比武、乐舞百戏、神话故事等社会百态,再现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充溢着恢弘的史诗气氛。
“对我而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活的,每一幅图画都在讲故事。”孟弘指着工作室的汉画像石说,汉画像石,就像一部“绣像汉代史”,以流畅洒脱的线条、浑厚质朴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两千年前的社会风貌、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
“一幅好的拓画,展现的是创作者和拓制者的共同情怀,凝聚了两者的精气神,今人的感悟、古人的心境,缺一不可。”孟弘常常为了弄清画面上一个人物的服饰细节、一个星座的方位角度、一个动物的坐卧姿态,翻阅大量史料,她常说:“只有真正理解面前的汉画,才能与其对话,拓出真正的汉画拓片。它们坚硬的身躯显示了沧桑的轮回,光彩如它,别致如它,它们携带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永远值得我们驻足凝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