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二批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三河村作为全市唯一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据悉,自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来,三河村针对“无鸡下蛋”“有鸡不下蛋”等困境,通过扬优势、破难题、补短板,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三河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去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2万余元,较合村之前增长14倍。
扬优势 做强新引擎
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人、主心骨。三河村创新发展思路,将有经营经验的“能人”党员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并吸纳青年才俊进入村“两委”班子,组建了以党员为主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助耕帮扶等6支特色队伍。
同时,该村采取“一对一”和“点对点”梯次选育村级后备干部,通过构筑“雁形阵”发展种养联营、电子商务等项目8个,切实拓宽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形成以高粱大豆套种为主导,花椒、西瓜、稻鱼、稻虾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成功探索水田“稻虾稻鱼”共生轮作、旱地“高粱大豆”套种等模式,打造“千斤粮万元钱”升级版;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兴业,共同打造千亩“高粱大豆”集体经济产业园,带动发展高粱3000余亩、大豆1400余亩、稻虾稻鱼450余亩。
为蓄积高质量发展动力,三河村还利用区位优势,推动要素聚集、资源集中,形成洼地效应,并由村集体牵头开发了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用好用活省、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等发展机遇,争取3800余万元资金,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6个。
破难题 增添新动能
“从来没有想到,以前无人种的撂荒地,现在都变成了产业园,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了。”三河村的村民陈谋仙说,这几年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红火。
一直以来,三河村都面临着无序发展、资源沉睡、势单力薄三大难题。为了推动发展,三河村拿出硬招实招,直接点题、破题,激发出潜力和动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一产打底、二产增效、三产出彩”的思路,以集体经济发展富村为牵引,以三产融合、产村融合为主线,实施党建引领、要素盘活、模式创新、风险防范、权益保障“五项工程”,形成“125”发展路径。同时,高标准编制“四区两院一环一街一园”规划,构建“稻-粱-豆”产业版图,将集体经济融入产业链和利益链。
为了盘活低效土地,三河村通过托管、以地折股等方式,将分散细碎、宜机化率低、荒芜的承包地统一复耕代种,有效改良土地400余亩;整合资金160万元,将闲置活动阵地、农房打造为集餐饮、娱乐、会务于一体的餐饮服务中心;推进多元主体合作,投入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与市场主体联合经营,实现“保底+分红”收益,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三河村与相关企业建立“最低保护价+最终收购价”等机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直供、代销等方式统一配送农副产品,已获得服务性收入8万余元;成立“四眼青穗”新媒体团队,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为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整合富余劳动力,组建劳务服务队,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和道路养护等项目,助力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
补短板 注入新活力
在三河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村民们经常看见一名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在园区忙碌着。他就是职业经理人张澜,主要负责整个园区的日常管理。
去年3月,三河村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园区职业经理人。这是该村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一种大胆尝试,在自贡市尚属首例。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三河村与西南交大、市农科院等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土专家、田秀才,聘请离任老支书为特邀管理员,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筑牢育才聚才的“蓄水池”;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专干、西部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匹配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电子商务等岗位,多元服务集体经济发展。
在提升发展效力方面,发挥村党组织的“CPU”作用,实行党员网格“责任田”管理,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创新分配机制,实现发展成果分享,激发动力活力;推行“集体经济项目+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资产出租、股份合作、劳务用工等形式,开设“积分超市”,村民实现租金、股金、薪金、奖金齐收。
同时,该村引进企业投资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新型业态;实施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推进基础设施旅游功能化改造,村集体经济集中打造景观稻田180亩、采摘基地110亩,实现田景相叠、村景相依;以三河村产业基地为中心建立乡集体经济产业园,带动各村抱团发展,促进了村域间人才共享、资源共融、产业共兴、群众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