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威海市积极探索社会慈善力量参与救助新路径

威海市民政局高标准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按照“群众点题,政府搭桥,慈善参与,品牌驱动,精准施救”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社会慈善力量参与救助新路径。今年6月,民政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座谈会在威海市召开。

一、聚焦救助保障,健全三个机制,筑牢全过程“一体化”保障格局。围绕精致救助关键环节,打破多项壁垒,创新完善救助帮扶机制,努力提升救助质效。一是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打通数据壁垒,实现遇困群众“一网预警”。以“大数据+铁脚板”为依托,筹集资金升级“威救你”救助信息平台,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搭建11万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建立“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引导镇街及时开展入户走访、主动发现遇困群众。二是健全转介服务机制,打通部门壁垒,实现救助申请“一门受理”。依托镇街社区社会组织全覆盖优势,在镇街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帮扶服务转介驿站,在受理审核遇困群众救助事项时,同步将其遇困情况及个性化需求转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工站),按需提供心理疏导、肢体康复、生活照料、学习辅导等帮扶转介服务,实现救助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力量”转变。三是健全经济核对机制,打通信息壁垒,实现家庭状况“一键核查”。全省率先建立省市一体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域”,健全完善14个部门98个单位涵盖41类96项经济信息互联核对机制,在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联网核对的基础上,突破10家银行、11家保险机构全国联网核查比对,实现精准摸排、精准救助。

二、聚焦阵地建设,夯实三项基础,打造全链条“协同化”救助模式。统筹整合资源力量,筑牢救助保障基础,让慈善帮扶更可及、更可持续。一是整合信息系统,多维度打造救助“许愿树”。线下,在部分村(居)试点设置“许愿树”,方便居民发布求助“微心愿”或公开捐赠物资,搭建遇困群众和社区慈善力量双向交汇的桥梁。线上,依托“威救你”救助信息平台,研发“许愿树”板块,汇总记录“微心愿”,整合“威助你·爱汇海”慈善网络平台、“鲸立方·威益家”社会组织网上家园以及威海志愿平台三大信息系统资源,自动对接供需信息,实现社会慈善资源智慧化精准匹配,最大限度满足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截至目前,已实现“微心愿”2500个,惠及2000多个家庭。二是整合帮扶基金,多层级构建救助“资金池”。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全市每年约投入3亿元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搭建社区慈善基金,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兑换信用积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形式,激励社区居民、辖区企业、共建单位、爱心商户等捐资捐物。壮大慈善冠名基金,主动对接爱心企业,提高企业捐赠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84支,募集资金205万元;设立慈善冠名基金313个,总额1.32亿元。三是整合基层力量,多领域组建救助“服务队”。全省率先建立“3+4”社会救助保障网络,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民政工作人员、村居“两委”干部、网格员、民政协理员、社工等力量优势,依托“敲门扫楼”行动,通过“面对面”实地走访,全面排查辖区内群众实际困难,实现由“群众找我办”到“我为群众主动办”转变。

三、聚焦群众需求,拓展三大维度,创建全方位“多样化”服务体系。针对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创新汇聚“六社”合力,实施“现金+物质+服务”多元社会救助,推动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向“低收入人口”转变。一是“需求+项目”,推动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积极创设个性化慈善帮扶品牌30余个,在开展好慈善大病救助、遇困大学生救助等传统项目的同时,实施“威海国际·燃起生活希望之光”血友病救助、“阳光洒满窗·家家悦”肢体康复资助等慈善救助活动。二是“党建+公益”,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热情。持续擦亮“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创新“党建+公益”救助模式,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培育便民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等社区社会组织7846个,累计投入222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打造品牌项目316个,6万余人次受益。三是“信用+志愿”,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活动。以推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依托“威救你”平台搭建“幸福公益银行”,联合发改等部门推广帮扶积分兑换“海贝分”信用制度,对参与社会救助的个人给予加分奖励,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截至目前,全市72个镇街社工站,发动志愿服务团队1153个、志愿者1.2万人,开展低保核对、居家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378个,惠及14万余人次。

上一篇:河南洛阳:爱心助农 双向暖心
下一篇:浙江第97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希望幸运一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