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彭凡勃来说却很特殊。当天上午,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为千里之外血液病患者的生命“续航”。
事实上,这是2021年组建“三献”志愿服务队以来,灵璧县诞生的第5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这也开创了当地造血干细胞捐献新纪录。
目前,灵璧县已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100多例,先后有5人、7人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连串“生命火种”从灵璧县飞向各地,也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爱的港湾”。
汇聚光热 凡人善举显大爱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为何灵璧县能源源不断输出“生命火种”?
以彭凡勃为例,便能一窥究竟。今年38岁的他,是灵璧县朝阳镇孟邵村人,平时热爱公益事业的他,已经坚持无偿献血20年。在2019年一次献血过程中,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6月,彭凡勃接到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得知自己血液与外地一名患者血型特别符合,要做好捐献准备,他既高兴又意外,“生活中会有很多意外,这些意外是人所不能控制的,而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去让生命延续。那么,我认为我应该伸出援手。”
从2019年入库到配对成功并采集捐献,彭凡勃经历了长达4年的等待。为了捐献出健康的生命“种子”,他积极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并且加强锻炼,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拯救他人的生命,在整个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机会也是蛮少的。采集的时候经历了一次‘血液循环’,我感觉不仅为孩子送去希望,自己也同样经历了一次重生。”彭凡勃说。
同样的,1988年出生的灵璧小伙李玉欢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2021年3月,不满一岁的女儿因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经过数次手术后依旧不能康复,他“割肝救女”,切下左半叶肝脏移植给孩子;2023年2月22日,李玉欢成为宿州市第32例、安徽省第4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获评2023年第一季度“宿州好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19日,他的哥哥李玉斗成功为江苏的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彼时,李玉欢全程陪同哥哥捐献,一个“也要捐献”的念头就此在他心中产生,直至后来如愿捐献成功。
以上凡人善举的背后,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他们践行着一个个善行义举,像微光汇聚温暖了整座城,也凝聚成灵璧县这座城市的大爱形象。
示范引领 满城好人铸文明
难能可贵的是,在灵璧县,凡是配对成功的志愿者,除了没有一人悔捐,还有选择二次捐献的,李明便是其中一位。
要知道,对于每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来说,能够配型成功捐献一次造血干细胞已经很了不起,而能够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更是极为难得。
2022年1月24日,李明只身从北京赶往合肥,只为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那个未曾谋面的生命。这是他当时时隔7个月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捐献前一天,得知李明要第二次捐献,远在福建的父亲赶到了合肥,在儿子身边全程陪同实现了捐献。
“好人”层出不穷,离不开灵璧县“好人文化”的浸润滋养,以及志愿文化的蓬勃生长,激励着更多的人齐心向善、乐于行善。
然而形成群像并非一蹴而就,涓涓细流方能汇聚成海。特别是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灵璧县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把那些在推动发展、深化改革、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群众普遍认可的先进典型选树出来,通过讲好先进故事,进一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带动全社会向善向上。
道德的光辉激励人,榜样的力量鼓舞人。眼下,灵璧县正在大力组织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从典型群像塑造向典型现象彰显拓展,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夯实道德基础,让“好人”层出不穷;持续传播向善力量,让“好人”家喻户晓;持续播撒滋养雨露,让“好人”备受尊崇,不断激发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营造出“好人越来越多、灵璧越来越美好”的文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