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我们建设上海的动力更足了!”——闵行区养老机构两名一线护理员住进了“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钱丽丽(左)和易秀芹在家中

 

“生活在这里,真的有家的感觉”

傍晚六点,耐心地喂好住养老人最后一口饭,细心地为老人擦嘴洗脸后,钱丽丽走出闵行区马桥镇敬老院的大门,骑上电瓶车,十来分钟后,就回到了闵行区“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5号楼117室。

这是钱丽丽和工友易秀芹的新家,今年10月份刚刚搬来,房间不大,才三十多平方米,但窗明几净,无论是两张单人床,还是简单的家具与空调、小冰箱、电磁炉等电器,一应俱全,都是簇新的。

钱丽丽踏进家门时,易秀芹正从楼内的共享洗衣机里取出已被烘干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好。钱丽丽则从走廊里的共享大冰箱里取出早前买好的菜和肉,在房内自带的厨房里麻利地做起饭来。很快,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简餐就出炉了。

餐桌上,钱丽丽和易秀芹情不自禁又说起11月29日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难忘一幕。那天下午3点多,她俩正在家里轮休,突然来了客人,站在门口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总书记和她俩一一握手后,走进房间参观。他对房间的设施看得十分仔细,还专门拉开卫生间的门朝里看了看。随后,总书记亲切地询问她俩租金多少、收入如何、住得怎样、平时怎么做饭洗衣等。钱丽丽记得自己告诉总书记,“全靠党的政策好,房子是公司租的,我们免费住。我每月税后收入有6500元,公司还给交金”。

钱丽丽回忆,总书记当时说,让她们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自己回答“没有困难。出来打工前,也已把家人安排好了”。说到这里,易秀芹激动起来,她说:“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基层群众的生活,让我感觉十分暖心。至于能够生活在这里,我们原先确实万万没想到,这里真的有家的感觉,很舒适、很温暖。作为新市民,我们建设上海的动力更足了!”

“更好地做好养老护理工作,回报这座城市”

这个让钱丽丽和易秀芹这样的普通城市建设者感到如家般温暖的地方,就是“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位于马桥镇中青路 588弄,是闵行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共440张床位、138套房源。今年下半年房源开放以来,已吸收了249名保安、绿化工人、维修维保人员、医护人员等入住。钱丽丽和易秀芹这两名来自养老机构的一线护理员,也是其中普普通通的城市建设者。

此前,钱丽丽和易秀芹一直吃住在敬老院里。虽然院里对护理员们一直很关心,让大家住在院里,但护理工作毕竟比较特殊,护理员们晚上睡觉都是轮休的,且最好的房间全部让给老人住,“护理员只能五六个人随便在一个房间里凑合”。令两人惊喜的是,10月中旬,她们所隶属的劳务派遣公司通知说,已在“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租到了一间双人间,她俩“拎包即可入住”。这可把两人乐坏了,“现在轮休时终于能好好休息放松了”。

作为闵行马桥镇敬老院的护理员,钱丽丽的老家在江苏盐城,27岁那年来到上海,在这家敬老院工作,主要负责照料失能老人。“当时想着能包吃包住,就干干看吧!”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2年,从最初面对失能老人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独当一面,这个腼腆的80后姑娘已经是院内护理员队伍中的骨干了。今年9月,钱丽丽还入围了闵行区2022—2023年的“最佳护理能手”。

易秀芹是钱丽丽的老乡,自称还是一名新手护理员。“三年前,我刚来到这里,就被一名大吵大嚷的失智老人吓哭了,真想马上回家。”在院领导和其他护理员的鼓励下,易秀芹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她就再也不想离开这个岗位。有一次,休完假返院的易秀芹一进门就被一位阿婆抱住了,“她一边说想我一边哭,我也忍不住掉了眼泪。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些老人到最后”。

在两人家中的书桌上,放着两叠厚厚的A4纸,有打印的,也有手抄的。“我们正在准备考养老护理员中级证书,”易秀芹说,“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一定要掌握更多技能,才能更好地做好养老护理工作,回报这座城市。”

来源:《上海老年报》(2023年12月7日)

 

 

上一篇:以诚信建设助推社区治理 奏响“美德信用”建设新乐章
下一篇:上海市城乡社区治理表彰|先进风采展示——杨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