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上海长宁推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

近年来,长宁区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为宗旨,致力于推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从基础性的“老有所养”到高品质的“老有颐养”,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的“大城养老”“长宁样本”,不断提升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提升养老设施建设“力度”

1.机构养老床位结构持续优化

稳步推进清池路养老院在建项目,每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建设纳入市、区政府实事项目,全区现有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57家,养老床位总数7033张,占户籍老年人口的3%,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位居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位。全区现有保基本养老床位4579张,护理型床位3688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475张,为基本养老服务和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提供支撑。

2.社区嵌入式养老体系持续健全

以民心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通过复合利用、综合设点等方式新建一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健全“社区综合体+家门口服务站”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8个

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9个

长者照护之家16个

助餐服务场所115个

适老化改造2241户

每千人拥有社区养老设施面积78平米

二、提升长期照护服务“温度”

1.分层分类完善医养融合模式

机构层面:通过养老院与护理院整合设置、内设医疗机构、与属地医疗服务机构签约服务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在4家养老机构建立护理院。

社区层面:积极推广“‘三站一体’为基础、康养驿站为补充”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

居家层面:为有需求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等服务,打造“长护险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家庭照护床位”为补充的失能老人照护体系,长护险服务对象约13000人。

2.持续深化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

在全市率先实现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街镇全覆盖。长宁首发“一导则、两标准、一指南”等标准体系,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行动,2023年2个街镇获评“优秀”。

引入专业力量,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累计开展认知障碍风险筛查5.2万人,实施早期干预6.03万人次,开展社区科普、个案干预、家庭支持等各类服务7.84万人次,发展友好志愿者1896名、友好机构172家。

三、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高度”

1.焕发养老党建“同心圆”新活力

推动区养老服务行业党建联盟“同心圆”升级,成员单位提质扩容至涵盖养老机构、社区养老设施运营单位、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生态链伙伴4大类100家单位。开展长宁养老赋能“楼门口”服务体系——养老“颐小时”活动。

2.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

制定《长宁区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高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持证率。截至目前全区护理员2078人,持技能等级证书1879人,持证率90.42%。

3.选树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典型

长宁区3名养老护理员(毕建海、华朝艳、谭青林)在2023年上海市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专项)暨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上获得优胜奖。

长宁区社会福利院护理部负责人、医务室负责人丁哲琴荣获2023年“长宁工匠”称号,成立上海市首批高级技师“丁哲琴工作室”,通过名师带教方式推动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提升。养老服务机构金牌管理者“选树”计划持续推进,组织40名金牌院长开展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

四、提升智慧养老发展“深度”

1.在试点牵引上

深化“政、银、校、企”四方合作,2022-2023年度共开展23个合作项目。

2.在平台建设上

长宁在全市率先上线区“数字民政”平台,重塑养老机构监管流程,在政务微信上开创全市首个养老机构管理轻应用,推动实现全区民政业务板块集成共建,数据开放共享。

3.在场景应用上

建成2家智慧养老院,5家“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全区覆盖;为3000户高龄老年人家庭安装烟感报警设备,为2519户符合条件的独居老年人提供智能水表监测,智能语音外呼服务覆盖全区有需要的独居老年人。

2024年,长宁区将持续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长宁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上一篇:国家医保局:2023年约谈药品平均降价超40%
下一篇:六部门部署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