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物古建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赓续文明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为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运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打开文旅宣传新思路,2024年1月11日至1月16日,西京学院研究生会“河东文物古建守护者”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以“河东‘探’宝,探寻古建营造之美”为主题的古建调研活动。
一、实践背景
山西是全国国保单位最多的省份,运城市则是山西省国保单位最多的城市,拥有102处国保单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运城市的木构古建筑保存完好,涵盖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实践团成员们先后探访十余处古建,走访了运城市盐湖区、芮城县、万荣县等地的多处国保单位,以及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李迎元宅院、太赵普照寺塔等县保单位。从有“武庙之冠”之称的解州关帝庙、“圆形唐塔孤例”泛舟禅师塔;到矗立于街市的千年古建“芮城城隍庙”、“壁画奇观”永乐宫、“大唐遗构”广仁王庙;再到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的飞云楼、拥有全国“唯一宋代庑殿顶建筑”的万荣稷王庙。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古建的布局和结构,真实感受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石墙泥瓦、无梁建筑、精雕细刻,力求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探寻古建保护和文旅宣传的新方式。
二、实践过程
1月5日-6日,为确保古建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团在线上举行动员和安全培训会,指导老师王育虔、聂满堂出席会议。会上由实践团团长李蘇宇介绍实践行程、确定任务分工、并强调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基于以往的社会实践及调研经验,实践团成员提前在线上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搜集问卷数据;再通过线下调研过程中的实地走访、采访各景区游客、文保员、咨询文保专家等方式,完成一场更具人文温度的古建守护之旅。
【始发站博采众长,走近河东】
1月11日上午,调研先遣小队于运城北站集合。首先来到运城博物馆,对照各自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寻找对应展厅进一步充实内容,并与讲解员、志愿者和游客等就运城博物馆临展、藏品保护及数字化展示等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调研对比与记录,大家对运城市整体古建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深入调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创服务台,大家拿出设计好的明信片,在每一张明信片上都盖上运城市标志古建文物的纪念印章,作为送给参与调研的当地村民、游客、专家等人的纪念品。
【第一站盐贩之泽,得孝之乡】
1月12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文创展厅内展示了众多的文创产品,如水杯、书签、笔记本,小积木等……,但是真正吸引成员们的目光是文创展厅内的一块互动投屏,互动投屏与红外感应模块相连,成员们通过用手“触摸”界面更加直观的体验到运城市13个区县和县级市的102个国保单位的相关信息,同时大家也了解到文创展厅会定期向青少年群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文物知识竞赛、征文等,让文物古建筑从课本走进青少年视野,让孩子们了解文物古建背后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在文物专家咨询室,博物馆方面的专家李军老师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团队成员将前一天在运城博物馆的调研情况及本次实践活动具体行程等和李老师进行了分享,并询问博物馆陈展、藏品保管及相关政策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在解州关帝庙,大家与当地村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就“关公文化节、景区修建、创5A申世遗”等话题进行交流。
【第二站盘踞黄河,鸡鸣三省】
1月13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芮城县,对芮城县文博馆、芮城城隍庙、永乐宫、圣善寺砖塔、广仁王庙等地开展调研。
在芮城县文博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恰逢“一年一岁一团圆,过了腊八就是年”亲子主题活动,实践团成员协助文博馆任老师与小朋友们共创“腊八粥”非遗手工挂穗,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芮城城隍庙,从萌萌哒的歪头“小石狮”、“一廊近百碑”的碑廊到“一庙四朝殿”的四朝古建风貌云集,在这里成员团遇到了文保员张自强老师,张老师侃侃而谈、风趣幽默、观点独到的讲解为芮城城隍庙注入新的活力。张老师打开了享亭以东的八蜡庙门锁,这里展示出众多芮城县非遗文创产品。
寿圣寺砖塔为寿圣寺内仅存建筑,其造型、结构具有北宋时期的鲜明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寿圣寺里,一位60岁的义工张姐拿出一张1992年的老照片,为成员们讲述了汶川地震、砖塔维修、佛塔文化、入选国保、扩建景区等有关寿圣寺砖塔的众多往事。
在永乐宫,成员们对永乐宫工作人员和游客进行了调研,了解到目前永乐宫长年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例如,殿内壁画旁放置的检测器用来测量湿度和温度、屋檐四周的围网用来防止鸟类粪便腐蚀木质古建筑、通过涂抹桐油来进行牌匾的防腐工作及大殿屋顶上的鸱吻用锁链拴住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成员们观摩壁画真迹,通过参观3D打印、数字壁画、AR识别等展陈项目调研壁画数字化保护的最新成果,来到临摹室临摹壁画,在一笔一画中领悟永乐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体验中国传统画的魅力。
在广仁王庙,大家从建筑构造整体外观和造型等角度对不同时期木构进行了逐一对比,从一比一模型中对唐代斗拱结构进行拆解学习。
【第三站中华笑城,笑满华夏】
1月14日成员们来到了在万荣县,对东岳庙、稷王庙等地开展调研,并在太赵村进行了深度的古建田野调查。
在东岳庙,成员们近距离观摩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的飞云楼建筑结构。淡季的东岳庙游人零星,实践团分组与游客进行交流,发现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来一探“飞云楼”的真容的深度的古建爱好者。从管理东岳殿香火的尉大爷口中得知,当地政府与北京交通大学的专业团队合作对飞云楼进行结构、倾角等的实时检测及不定时维修,秉持修旧补旧的原则,对斗拱和椽子进行更换和补修,而在拆补之前会对飞云楼的每一个小部件进行编号、拍照,以确保维修过程中不出错。
在稷王庙,我们联系上83岁的文保大爷李孝鹏,他为大家讲述庙中唯一的庑殿顶无梁殿和始建于元八年而清代重修的古戏台背后的故事。成员们听完了李老师介绍意识到,散落在乡村里的古建虽无掌故的加持,却美在建筑本身。而万荣稷王庙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的存在与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能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
在太赵村的县级文保李迎元宅院中,看着残垣断壁,我们拍照记录并带着问题咨询相关专家。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们调研了许多前来旅游的游客和村内的村民,收集到了包括太赵村历史渊源、文物古建保护和修复情况、文旅发展与村内结合等诸多现状及问题。
【终点站保护利用,深度融合】
1月15日,团队再次走进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专家咨询室”,针对大家一行所面对、接触、思考的问题向李百勤老师(古建筑、考古、博物馆、文物政策法规解读)请教,为本次的实践之旅添上专业的一笔。李老师对实践团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向成员们传授了大量难得的古建维护专业经验和知识储备。在与李老师的访谈中,成员们对古建筑物的保护方法、现代建筑技术与古建筑艺术融合、相关古建筑的修复问题及古建筑宣传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对学习和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并期待将这些宝贵的专业信息应用到实践中。
受篇幅所限,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专家咨询室”的两次专家访谈概要、与芮城城隍庙张大爷、万荣稷王庙李大爷、万荣东岳庙看香人殷大爷等的“国保守护人”专题故事等内容后续会以专题推文形式发布,同时针对在实践活动中收集到部分游客及古建爱好者相关建议,实践团根据游客与古建筑物的不同需求正在制作不同类型的人文之旅路线,并将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以期带大家走进一场又一场具有人文温度的古建探寻之旅!
三、实践感悟
崔永玥: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在这之前,我对于它们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和网络上的图片。但当真正站在这些建筑面前时,我感受到了它们的庄重与历史感,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谈,我深入了解了这些古建筑的建造工艺和修复方法。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他们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古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遗产,更是精神的传承。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体验,让我更加敬畏历史,更加珍视文化。
朱梦琦: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和古建再无当年的风貌,只有游客对其有着敬重之心,保护中心再对其进行修复保护才能保证文物和古建流传千古。通过对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调研了解到,来参观古建的游客大都是因热爱才来到此处,他们对古建都有一定的认知,并对保护古建有一定的想法,我们将建议与专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保护古建提供一定的帮助。文物与古建重在保护,贵在传承。
王硕哲:实践调研中每一处古建的观摩都仿佛跨越时空的神交。尤其在万荣稷王庙中的质朴文字和雕刻让我深刻感受到当时老百姓历经战火兵乱但仍顽强生活,并且不失生活乐趣修建舞台的情景。如果没有身处这些被完好保存的古建环境中,是很难体会到共鸣的。它们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情感的寄托,然而尚有许多古建仍在风雨中飘摇,亟待修复与保护。保护文物古迹是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责任,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文物古迹永世流传!
武湘栋: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这些古建筑不仅是静态的文物,也是活的历史,是承载着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场所。在古建筑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声音,感受到曾经的繁荣和沧桑。每一处雕梁画栋、每一道斑驳的墙壁都散发着岁月的痕迹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这种独特的魅力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古建筑保护事业,并将所学所得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行动传递对历史和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四、结语
【收获站保护古建,青春献力】
西京学院研究生会“河东文物古建守护者”社会实践团通过近一周的实践调研,对河东这片土地所饱含的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化自信始终凝聚在新一代的青年心中。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文物保护,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形成持续性,争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古建文物的保护贡献青春力量,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西京学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