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清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把数字地名建设纳入县域数字治理实验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建成标准地名数据库及协同应用平台,地名地址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生成“数字门牌”,实现便民服务、创业共富、社会治理等数字地名赋能乡村振兴。
一、夯实数字地名管理基础
运用数字化思维,建立全县标准地名数据库,通过标准地名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实现地名地址、地名标志、网络地名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是建立标准地名地址库。在标准地名数据库下设标准地名地址库,构建地名地址的坐标、编码、构成等信息化基本框架,明确地址属性信息和更新原则。框架搭建完成后,由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规则逐一开展地名地址信息的采集入库工作,每条地名地址信息形成一个二维码,利用生成的二维码制作数字门牌,已实现数字门牌全域覆盖。
二是建立标准地名标志库。搭建标准地名标志库,全面调查乡村有地无名、有名无牌现状,命名乡村集聚地46处,规范乡村道路名称451条,设置村牌747块,制作乡村路牌757块,并全部入库。同时,对以上村牌、乡村路牌改造升级,逐一生成二维码,将地名指位功能与地名文化属性相融合,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在获取地名信息的同时还可获取便民信息,切实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三是推动网络地名规范化。依托县标准地名数据库,落实专人,建立机制,开展高德和百度地图平台地名信息对比纠错和采集更新工作,在百度地图校对纠错地名信息4861条、采集上图1216条,在高德地图校对纠错地名信息4783条、采集上图954条,实现乡村地名信息应采尽采、不重不漏。
二、实现数字地名协同共享
地名标准化为空间信息的共享创造条件,德清县在全县标准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搭建协同应用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标准地名的多主体共享使用。
一是建立多部门标准地名协同机制。成立地名标准化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专班组长,将民政、公安、不动产登记等14个部门纳入专班,全面推进标准地名数据库的应用,提高各部门对使用标准地名的认识以及主动性,对于不符合地名国家标准的现象制定清理整治制度,进一步推进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
二是优化跨领域数字地名共享服务。打破公安、不动产登记、建设、财政等部门,以及供电、供水、燃气、电信等社会服务单位在工作中形成的地名使用习惯,在全县标准地名数据库基础上搭建协同应用平台,建立数据映射—清洗—标准化处理机制,实现各部门共用标准地名数据库,通过数据枢纽快速高效地获取标准地名信息。
三是提升民众数字地名知晓使用率。通过“互联网+地名文化”,设置地名文化专栏、拍摄地名微电影、发布地名微视频、召开地名大会、建设地名文化广场等,推进地名文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门牌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布景点、特色游、乡村文化等信息,让更多老百姓会用、想用数字门牌,提升数字地名建设在群众中的接受度,切实发挥数字地名建设的最大效益。
三、强化数字地名服务集成
根据乡村公共服务可及性欠佳、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的实际,拓展数字地名应用场景,努力实现数字地名公共服务系统集成。
一是便民服务“一码办”。集成医疗健康、生活缴费、预约寄件、社保办理、公积金缴纳等便民服务事项85个,群众扫一扫数字门牌二维码即可办理业务、获取信息,充分体验“门口办”的便利。例如,数字门牌开设“德清县医保政策问答”模块,群众一键便可获取最新医保政策,知晓身边服务网点;“医疗健康”模块提供所在地周边预约挂号、买药送药、疫苗预约等服务;“生活缴费”模块通过地址绑定可以直接缴纳电费、水费、燃气费、宽带费等,免去多个端口操作的不便。
二是创业共富“一码通”。开通数字地名普惠金融服务,扫一扫金融服务全知晓,提升乡村“造血”功能。贯通数字乡村一张图、“我德清”小程序,加大莫干黄芽、青虾、早园笋、枇杷等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推出“德清优品”等农产品供销系列活动,促进农产品消费,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不定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在亚运会期间开展“全民健身迎亚运”运动打卡活动,鼓励群众健身,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富双向发力。
三是社会治理“一码知”。充分发挥“数字门牌+服务”作用,构建平安社区临访登记场景,小区外来人员可以扫码数字门牌及时实名登记流动信息。服务清廉乡村建设,群众通过数字地名二维码可以查看本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信息。同时还实现了一键求助功能,可以留言咨询、投诉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