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社区教育深度赋能社区治理的提升路径研究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赋能”作用,并逐渐延伸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治理创新形式。当前,社区教育在公平机制、责任机制和资源供给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通过强化社区教育,进而为赋能社区治理提供优化路径。

 

一、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

(一)人力赋能: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以技能教育、生活教育、价值引导等为代表的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治理过程中凸显增权赋能的价值。通过引导社区居民根植主人翁意识,塑造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调动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带动社区居民自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率。

同时,社区居民自身素质与当前基层治理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在参与处理社区公共事务时,其民主协商和民主议事的水平参差不齐。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教育的有效方略,能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理性思考和有效沟通,进而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二)精神赋能:提高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与归属感

当前,社区日渐呈现出“陌生人社会”表征,居民个体往往以“原子化”形式存在,邻里关系淡薄。同时,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物业、业委会、自组织等,很容易造成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矛盾冲突。

在此情况下,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区居民深入学习,在集体公共空间基础上形塑共同记忆和文化,进而实现“散沙状”个体的有机团结。同时,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际接触面,增强了与其他居民之间的熟识度,加强了居民间的情感联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二、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问题及成因

(一)公平机制尚未健全

我国社区教育早期以“试点”模式进行,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社区教育在供给、分配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首先,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区之间分配的不平衡性。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在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分化造成了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次,社区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着机会和质量的双重不平等。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譬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社区教育在规模、参与率、普及度等方面都远超其他城市。最后,由于社区教育针对性不足,社区成员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例如,老年人群体对信息技术升级的不适应性和疏离造成了“银色数字鸿沟”,从侧面反映出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不强以及对社区居民个体的针对性不足。

(二)责任机制亟待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社区教育模式中,其主体包含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各类高校及社会力量等。由于各主体间分工不明、责任分散,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明确目标,进而造成社区教育的碎片化。

首先,顶层设计的缺乏造成了职能分散、条块分割的困局。在利益的驱动下,各责任主体从自我视角出发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从而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不足,造成社区教育行动的僵硬化。其次,社会参与保障性机制的效能式微。在现行社区教育模式下,治理结构呈现出“政府为中心,学校选择性参与、市场有限介入、社会性力量点缀”的情况,导致社区教育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不足。

(三)资源供给结构性短缺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诉求。

首先,我国的社区教育资源总体上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力量和管理人才、配套教育设备和教育场地等多方面的不足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学习需求形成矛盾。同时,社区教育师资,特别是专职教师数量依旧偏少,专业素养相对较低且稳定性难以保障。其次,高质量社区教育进展缓慢。当前社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歌舞类、健身类等为主,课程相似度高,未能形成多元化、系统性的课程结构。

 

三、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健全公平机制,匡正教育失衡

首先,加强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分配。由地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增加对社区教育资源投资的同时构建配套完善的资源评价和分配制度,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社区按需、分级予以资源分配,进而保证各社区教育资源供给高效充足。

其次,扩大教育覆盖范围,提高教育质量。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引进社会资本,调动多方力量,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同时,加大对社区教育机构的建设与改进,提高优质社区教育对社区治理的辐射力和效能感。

最后,加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教育补偿制度,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适当的教育补助和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适应训练和教育支助,并鼓励社区教育机构向其予以资源倾斜,保证其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二)完善责任机制,优化协同共治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在明确社区教育公共属性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协调机制、评价机制等多重机制于一体的完备、规范、科学的制度框架,以规制各方利益主体。同时,优化政府职能,为多主体参与释放治理空间,汇聚多方治理合力,满足社区民众对社区教育的多样性需求。

其次,建立良性互动。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培育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居民公共精神,提高各社会参与主体的责任感。在社区治理场域中,建立起多个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建、共商、共治,进而充分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

最后,构建数字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现代技术构建政府与多元主体之间高效信息传导和沟通交流的智能平台,使各主体都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与政府部门进行有效互动,促进社区教育协同共治。

(三)调整资源供给,提升自我赋能

首先,优化教育供给。顺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结合社区治理实际需要,引入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相关资源,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性和规范性。同时鼓励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譬如学校、行业协会等,进而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同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制度,并完善配套的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在高效引才的基础上实现充分留才。

其次,提升教育品质。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组建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职业背景和文化需求开发具有地域文化和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同时,拓展课程的丰富度,在歌舞、健身等普适性课程之外开展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课程,增强社区教育的全面性。

 

项目基金:2023 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专项课题“社区教育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SJB-36)。

 

作者:余栋,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吴商妍,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上一篇: 多所院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
下一篇: 如何以美浸润学子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