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古韵新声|锣鼓杂戏:黄河岸村戏激昂

新华社太原3月27日电(记者王学涛、马晓洁、邓浩然)“参加锣鼓杂戏的人员马上到舞台上集合了。” 一大早,山西省临猗县王午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佩峰对着喇叭开始召集演出成员。不一会儿,20多名村民便从四面八方赶到了村委会。

来到临猗就进了“戏窝子”。这里庄户剧团盛行,村民不仅爱看戏,逢年过节还喜欢扮上角色唱一出。黄河沿岸的王午村祖辈传唱着古老的剧种锣鼓杂戏。村口竖着脸谱标识,村中央坐落着一座大舞台,台前空间宽敞。

王午村村民在表演锣鼓杂戏。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乍暖还寒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唱戏热情。大幕拉开,一场30分钟的《三战吕布虎牢关》上演。打报人最先登场,讲述剧情梗概,接着张飞、关羽、刘备、吕布4个主角依次上场,配角们随着剧情发展进进出出,正所谓“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

这出戏里听不到“咿咿呀呀”,只有“咚咚锵锵”,这是锣鼓杂戏最大的特点。它的伴奏乐器有锣鼓、铙钹、唢呐,没有丝弦乐器,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原来只有男角,人称“光棍戏”。

锣鼓杂戏的起源无从考究,二十世纪后几十年一度中断。2006年,锣鼓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临猗县文化馆馆长张建军、馆员丁守艮,走访老艺人、收集老剧本,恢复了《铜雀台》。

“锣鼓杂戏进了高粱地——红了!黄土地粗犷豪放的特点,一上台就把气氛打开。”张建军至今难忘2007年临猗县孙吉村村民在北京参加全国珍稀剧种展演时的情形。

张建军说,如今当地已经复排了《铜雀台》《古城会》《黄鹤楼》《钓鱼》等6个传统剧目。锣鼓杂戏的传承模式也由师徒、家族式传承走向村落性、群体性传承。在传承人、村民和专业剧团的努力下,锣鼓杂戏走进更多乡村、校园、景区,走向太原、北京、河南、江苏等地。

各级政府对戏曲的重视激发了老百姓的热情。2018年,王午村的老艺人们决定恢复自己的锣鼓杂戏。身为戏迷的王晋录夫妇牵头编写了剧本《三战吕布虎牢关》,王午村购买了戏服和道具。20多名村民踊跃报名,白天打理果树,晚上排练。

擂鼓、战鼓、刹鼓、三鼓、跌场鼓、行营鼓……不同场景不同鼓点,鼓在锣鼓杂戏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业内有“要把杂戏演,先学踩鼓点,鼓点踩不对,动作难学会”的说法。

王佩峰饰演吕布一角。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56岁的王佩峰是王午村年龄最小的演员,在地里干活时也常常哼唱几句。学习一年多后,他已经能成功出演吕布一角。

“老百姓嘛,吼两句,心情舒畅。”王佩峰说,随着年龄增长他愈发被戏曲吸引,在锣鼓杂戏里感受到黄河儿女的奔放豪情。

上一篇: 山西夏县新绿洲:又到春季花醉人
下一篇: 广西梧州:课间竞技忙 喜迎“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