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不幸牺牲的雷锋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日”,雷锋的名字也随之响遍全国,成为亿万国人的榜样。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无私奉献,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学雷锋,他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还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自信。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乃至放弃榜样人物,其实是在自我瓦解核心价值。新形势下,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找回“新中国的榜样”。
用艺术作品传承“雷锋精神”
用钉子创作的雷锋主题作品《钉子精神》
中新社昆明2012年3月5日报道,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宋坚,以数十公斤钉子钉出一幅雷锋头像画,并命名为《钉子精神》。雷锋是中国经典的文化形象,他象征着助人为乐、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品质。而“螺丝钉”精神则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雷锋精神在当代应该得到放大和强化,每个人结合自身实际都会对雷锋精神有不同的看法。在当代,雷锋精神也象征着对工作、事业的不懈追求,对时间的珍惜和利用。”在解释创作这幅作品的初衷时,宋坚说就是想带给人们关于雷锋的更多思考。
感悟时代 勾勒脊梁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0日 11版)报道文章节选: 谈到画家的人物肖像,于成松这位50后艺术家表达了他创作的本意:“画家也是要有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画笔所向其实正是一个画家的所思所想。于成松立志为时代留影,为脊梁塑像,为中外古代先贤塑像。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要有本民族的脊梁来支撑,应该有一批可以向全世界人民推荐的优秀代表性人物。这种认识是画家在世界各地的采风创作和展览中不断感受到的。比如在法国,很多人都熟知雷锋,很多观众在于成松画的雷锋肖像前合影留念。”
经典版画《雷锋》的创作背景
《雷锋》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和有力的刀笔,将手持冲锋枪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与耸立的磐石融为一体,歌颂了雷锋精神的平凡与伟大,象征着雷锋精神的不朽与永存。当时全国形成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毛泽东等领导人先后题词赞扬。版画《雷锋》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一幅优秀木刻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