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播下一粒名为“热爱”的种子

 

郭志清   本报驻山西实习记者  朱  萌   通讯员  侯艳芳

“在山西太原的汾河畔有五个‘方便面桶’,我们的太原市博物馆就在‘桶’里边,同学们都去过吗?”自开馆以来,太原市博物馆的独特红色圆筒形建筑走红网络。学校课堂上,讲解员陈丽荣用诙谐的开场白,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青少年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重头戏”,太原市博物馆近年来打造了“凝心启智·文博讲堂”“童心向党·筑梦成长”“博物致知·文以化成”等十余个社教活动品牌。2022年3月,太原市博物馆又向全市发出馆校合作邀请函,目前已与近40所学校签订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将博物馆资源、文化“搬进”学校课堂。

“最开始,我们需要一家一家地与学校问询联络,随着这项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口碑、品牌立住了,从2023年开始都是各所学校主动上门寻求合作,今年的馆校共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热度。”对于供求关系的转变,太原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侯艳芳认为,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本地化以及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是关键。

据了解,太原市博物馆与来自高校、中学的教师,综合学生理解能力以及知识架构等因素,将多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研发出“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太原非遗”“走进文物考古”“不虚‘瓷’行”等六大系列共60节教育课程。

“这个是太原出土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壁画里有哪些现象值得关注?”课堂上,讲解员以PPT和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可以让那些不能带出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的介绍方式生动呈现。

课程中,依托馆内基本陈列打造的“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系列教育课程目前均已投入使用。《石头的故事》《宋代小木作》等小学阶段课程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初中阶段课程注重实践探索和自主体验,《人类文明起源之石器时代》《丝绸之路与太原》等高中阶段课程则注重研究探索和深入思考。

品鉴明清瓷器纹饰之美后,在瓷杯上自行绘制喜欢的图样;学习了源自馆藏文物中的成语后,亲自动手拓印成语故事;探索古墓出土的简牍后,用毛笔写下《太原赋》,了解竹简的记录功能;捏山西花馍、体验非遗扎染、饮茶点茶、打磨石器、制作明信片、字画创作……不同的课堂主题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

在馆校共建中,博物馆选派精通博物馆业务与学生教学的工作人员开展课程。讲解员王文君凭借自己过去的从教经历,为不同学段的孩子“量身打造”相应的解说词,延伸课程内容。讲解员张嘉欣擅长互动问答的形式,她在课堂上常引得孩子们脑洞大开,进而实现深度交流与探讨。

学生们品味古人点茶雅趣 太原市博物馆供图

“在活动中,同学们暂时放下了繁重的学业,边玩边学边体验,效果特别好。”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美术老师张紫琼说。据悉,春季开学以来,“流动博物馆”已经走进全市学校的十余个班级,课程的接连开展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天气回暖,太原市高新双语小学校的12个班级成为今年首个学生团体,分批次走进太原市博物馆参观学习。

这些课程像一粒名为“热爱”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在暑期“小小讲解员”的面试中,馆员从600余名报名的小朋友里认出了李昊宸等几位小朋友。讲解员欣慰不已:“我们去他所在的小学开展过课程,他的积极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他会为此特意报名,到馆内边‘工作’边学习。”

2023年,太原市恒大小学与太原市博物馆达成共建合作后,通过座谈、教师参观、学生代表参观等形式共同研发课程,发挥各自优势,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形式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教学。

“虽然有了初步尝试,但目前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大多还是‘单边授课’。”侯艳芳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在与学校共建时,由各校选派优秀教师作为博物馆志愿者参与课程教学培训,成就“双边教育”,让馆校共建实现“1+1>2”。

上一篇: 镜观·非遗丨四十载关公情 舞台演绎英雄梦
下一篇: 清明节的冷知识: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