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华名楼——山西永济鹳雀楼

(大门外迎宾广场、假山)

鹳雀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名扬天下。 鹳雀楼是黄河流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永济古称蒲坂,毗邻秦豫,南依中条,西临黄河,是祖国腹地,处黄河中游。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人类初期的社会形态最早形成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

永济在历史上的一个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唐朝。大唐蒲州,是和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的中都,是全国重要的军事重地和文化中心。鹳雀楼就是因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的诗而天下闻名的,它最繁荣的时代也是唐朝。

鹳雀楼,故址在蒲州古城外西南的黄河岸畔,为北周(公元557—571年)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所建,原本用于军事瞭望,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流传天下,鹳雀楼也随之闻名天下。诗因楼而出,楼因诗而名,鹳雀楼从此与江南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景区门殿(入口处)

这是入口区的第一座建筑。鹳雀园门殿座南面北,是一座风格显著的仿唐过殿,形制古朴,稳健而大气。四周全是回廊,拱梁全无彩画,一色赭红。“鹳雀园”匾牌悬挂当顶,三个瘦金体大字,骨劲苍健,是启功先生手迹。启功先生是当代书界名家,他题写的匾额,自然为鹳雀楼景区增加了几分文化内容。门殿两旁,各有园门,一概唐代建筑风格,以景区前围墙连接,呈半环形布局,寄寓着热情欢迎之意。

(鹳影湖、桥)

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这里是迎宾广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了那首千古绝唱,于是当时的诗人纷纷来到蒲州,来游览鹳雀楼,也写了许多有关鹳雀楼的诗,但影响最为深远、传唱最高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的顶峰,鹳雀楼因而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存世700余年,至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到了元朝初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同时被焚毁于战火之中。此后700多年,这里仅留下一个传说和遗址。改革开放后,为了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永济人们在这茫茫滩涂,又复建了这一千古名楼。

鹳影湖是人工开凿的小湖,东西两翼呈鹳雀鸟展翅的形状,是以鹳雀的形象为文化含义的,因为我们这个千古名楼是以它来命名的。

(盛唐广场)

下了鹳影湖桥是设计新颖的盛唐广场。顾名思义,盛唐广场当然是唐代文化风韵的进一步呈现与展示,它是唐代风格的门殿、迎宾广场、鹳影湖的延续,也是对鹳雀楼的继续铺垫。整个景区,从进门之前就在营造唐文化氛围,使游人在未登楼时就得到唐文化的强烈感染和逐渐熏陶。盛唐广场呈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几何图形园林造型,不同颜色的植物组成草坪,各种名贵树木立体点缀,空场地全部用彩色地砖拼接为唐代广泛使用的传统图案,莲花形,如意形,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广场开阔纵横,视野悠远,布局简约,造型优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致和谐统一。未曾登楼,就已感觉到盛唐风韵的氤氲,感觉到盛唐文化的充盈和盛唐人格的感召。

鹳雀楼建成以后,在楼前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回音效应。站在广场中央击掌静听,能够听到一种鸟叫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其实,这种声音就是所说的鹳雀的叫声,这种声音在从广场走向主楼的时候又是在不断的变化,就好像鹳雀从小长大一样。这种声音在主楼的四侧您都可以听到。这不是建楼时候的有意设计,而是自然形成的,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就和赐予。

(主楼)

鹳雀楼主楼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站在台基上,会感觉到它的阔大庄重。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高73.9米,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栩栩如生。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大气,仿唐风格鲜明。

进入第一层,展示主题为“千古绝唱”

(一楼大厅中都蒲坂繁盛图)

三升大厅南墙北向,一个幅长18m的主体硬木彩塑新篇巨制《中都蒲坂繁盛图》,它表现的是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远在唐宋时期,蒲州曾两设中都,与洛阳、长安齐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中心,至今在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站在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六斗菜籽官”的歌摇,综观此图,犹如登楼眺望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唐雄城,只见河东城廓崔巍,城内屋宇栉次鳞比,钟鼓楼恢宏壮丽,街头巷陌买卖繁盛,又观城西门外蒲津古桥,接艟千艘,铁牛铮铮有力,远处古鹳雀楼依堤而立,一切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醇厚浓郁的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气息。画面设计以唐玄宗东巡蒲坂为主要情节,千余名精心塑造烧制的陶瓷彩绘人物个个生动有致,以雕刻和小木制作技艺营造的800余间楼堂馆舍和以彩扎灯艺制作的琼楼花灯、垂柳碧桃皆精美逼真,堪称镇楼之宝。

(壁画“筑楼戍边”)

这一幅壁画为“筑楼戍边”,介绍了鹳雀楼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唐朝文人李瀚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说:“后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宇文护从其叔父大将军宇文泰手中继承了西魏的军队和指挥权,拥宇文泰之子立北周天下,自己担任了太师、大冢宰,也就是宰相。当时北齐篡东魏天下,建都安阳,北周篡西魏天下,建都长安,北齐与北周为争夺地盘长年征战。山西大部分被北齐所占,蒲州是北周在河外占据的一块孤地,为了镇守蒲州这一军事重镇与要塞,宇文护在城外建起这座高楼用来瞭望军情。所以说鹳雀楼最初就是是一座戍楼,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壁画“旗亭画壁”)

这一幅是关于王之涣诗才名望的故事《旗亭画壁》(摘自薛用弱的《集异记》),王之涣(688-742年),原藉太原望族,北魏时他的高祖王隆之官任绛州(今新绛县)太守,举家迁至绛郡,遂为绛州人。他年轻时不安于学塾苦读,耻于走科场考取之路,而是结交豪门子弟,架鹰打猎,开怀饮酒,颇具侠士之风。他不屑于官场交际,于是书剑飘零,周游天下。山川河流,晨曦晚霞,在他的笔下,都是一首首壮美的诗章。十年之间,他诗名大震,成了盛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比李白、王维大13岁,比杜甫大24岁,比王昌龄也大10岁。在他们面前,他已经是老资格的前辈诗人了。他的诗被谱入乐曲,到处传唱。那时候的诗,都是能唱的。

有一天,长安城一处繁华大街,一家酒肆旗亭来了三个诗人,就是王之焕,王昌龄,高适。邻桌,还有几位衣饰华贵的客人,和几个歌女。酒菜上齐,歌女们调弦弄管,就要开始唱了。诗人高适建议,今天最美丽的那个歌女唱谁的诗,谁便是诗坛老大,其他两位觉得有趣,欣然同意。一会儿那边开始唱了。第一个歌女唱道: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寻封侯。

――这是王昌龄的:《闺怨》

王昌龄就很得意,就在墙壁上画了个记号。

接下来另一个歌女唱的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高适的:《别董大》

高适简直就要跳起来,也去在墙壁上画了个记号。

又有两个歌女轮流唱过,唱的分别还是王昌龄、高适的诗,王昌龄和高适又都去作了一次记号。只有王之焕,还在静静的喝酒,耐心的等着。这时候,高适说:“每次比较,都是我们甘拜下风,今天比试,老兄就名落孙山了。”王之焕满有把握地笑了:“我们说的是那个最美丽的歌女。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再也不和你们比试了。”等到最后,终于轮到那个最美丽的那位歌女唱了。伴奏的乐工更庄重了,客人们也都停下吃酒与谈笑,神情专注起来。当然三位诗人也都注意地听。只见那个美丽歌女慢慢站起,开始唱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是王之焕著名的《凉州词》。《凉州曲》是当时的流行曲调,而他的诗,就是为这个曲子填写的歌词,题目叫《出塞》。

王之焕笑了。一连唱了三首,都是王之焕的诗。王之焕画在墙上的记号,当然就是最多的了。旗亭比试,王之涣是第一。

 

进入第二层,展示主题为“源远流长”

这一层以壁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蒲坂大地的人物故事和传说。     

【尧王禅让】

尧,又称唐尧,是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其晚年时,为选好接班人,留下了“任人唯贤”的佳话。舜在历山耕田,人们都能礼让自己的田界;在雷泽捕鱼,人们都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边制作陶器,沿河一带出产的陶器都坚固耐用。尧王深为舜的宽厚仁慈所感动,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如今,永济中条山上的“尧舜禅让台”遗址犹存,成为这一历史佳话的佐证。

【有虞帝都】

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其受尧禅让后,虚怀纳谏,任贤使能,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舜都蒲坂”,即今山西永济是舜帝的建都之地。尧舜时代,永济称“蒲”。秦始皇建立秦朝始行郡县制后,永济才正式称作“蒲坂县”。《辞海》记述:“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坂,舜为其领袖。”

 

【禹定九州】

禹,姓姒,名文命,号夏后氏,因治理洪水有功,接受舜帝禅让,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开创者。相传,禹治理洪水采取开山导流方法,足迹遍布各地,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九州”之域形成,成为中国行政区划正式称为“州”的开始。我们常常称中国为“九州”,即源于此时。而夏朝的都城,就在黄河之东的安邑(今运城市夏县)。

(二楼局部图)

 

一、杨贵妃

(719年-756年)

号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父早丧,养于叔父杨玄璬家。善歌舞,通音律,聪明过人,身材丰腴,姿容绝代。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宫中,深得唐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为贵妃。

二、义姁

汉武帝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姁悬壶济世,深受群众地受戴和欢迎。由于她医疗技术精湛,汉武帝得知后将她召入宫内,拜为女侍医(汉代的女性御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后奏请汉武帝,封其弟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三、马远

(约1140-约1225年后)

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侍诏。马远家学渊源,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和多方面的绘画才能,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传世之作有《寒江独钓》《雪图》《松涧清香》《竹涧焚香》等图,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四、司空图                                                                

(837—908年)

字表圣,唐代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十年(869年)中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后升礼部员外郎。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司空图回到故乡,隐居于虞乡王官谷,三诏不起,再没有回朝做官。他的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强调了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是对唐诗全面地总结和高度的概括,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柳宗元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虞乡(今山西永济),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六、王维

(701年—761年)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其父任汾州(山西汾阳市)司马时,举家迁蒲州。王维从小聪慧,加上蒲州文化氛围和著名诗人的影响,他九岁就能写诗,二十岁以前,便有诸多作品流传于世,在诗界如日中天。苏轼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虽未再回蒲州,但后人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心在蒲州,从未离开,他的情在蒲州,不曾走远。

七、董晋

(724年-799年)

字混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时,董晋以明经科及第。安史之乱时,前往彭元谒(ye)见唐肃宗,被授为校书郎、翰林待制。至唐德宗时累官至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泾原兵变后,董晋奔赴奉天,被拜为国子祭酒,曾奉命宣慰卢龙、河中二镇。贞元十二年(796年),出镇宣武军,后累封陇西郡开国公,去世后获赠太傅,谥号“恭惠”。

八、张巡

(708年—757年)

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九、卢纶

(737年—799年)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人 (今山西永济人) 。据统计,卢纶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有338首,其中有20余首边塞诗,风格雄厚,富有战斗和生活气息,历来为人传诵。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唐朝永济籍诗人卢纶的诗作《送绛州郭参军》“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

十、吕温

(771年~811年)

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进入第三层,展示主题是“亘古文明”

第三层以写实的置景和人物活动,表现了古河东地区制盐、冶铁、养蚕、酿酒等工艺流程,反映了古河东人民的勤劳智慧。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古人类在这里到处都留下过进化的足迹,到处都留有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的表现。

(制盐场景)

运城盐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食用天然盐晶。蒲州地区成为人类最早发祥地,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有水有盐。春秋战国时期,盐池已经人工开采,到唐代,制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盐产量也成倍增长,普救寺前土塬下过去是一条大路,当地人称“盐车壕”,就是运城盐池供应长安和外销运输的主要道路。

(冶铁场景)

蒲州一带冶铁铸造技术也出现很早,唐开元年间,为铸造固定浮桥的铁牛地锚,就用去全国铁年产量四分之一还多,而且冶炼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而欧美洲要等700多年以后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酿酒场景)

蒲州的酿酒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就颇负声名,当时名酒“桑落酒”就是蒲州酿造的。“桑落酒”用桑叶桑葚入曲,酿造工艺精湛,加上蒲州泉水清冽,酒味清香,独具特色。北周诗人庾信见到蒲州长官,别的不要,就要“桑落酒”,可见桑落酒早就是天下名酒了,汾酒啦,茅台啦,都是它以后的事了。庾信写了一首诗记这件事,就叫《就蒲坂使君乞酒》,写道:“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白居易也写过诗称赞“桑落酒”:“桑落气熏珠翠暖,拓枝声引莞弦高。”(摘自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  戏赠主人》)。至于桑棉种植和纺织,还有民间工艺,在蒲州都是源远流长。需要强调的是,酿酒、冶铁就在蒲州不用说了,而用火的西候渡遗址,制盐的运城盐池,都是唐代蒲州的属地。

【嫘祖养蚕场景】

嫘祖是轩辕黄帝的妻子,是我国上古传说中发明养蚕的人,劳动人民把她奉为蚕神。她的故乡在今夏县尉郭乡的西阴村。村里原建有“先蚕娘娘庙”,庙内有嫘祖的塑像,后毁于战乱。村西边台地上是闻名中外的“西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26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学者曾在这里进行过发掘工作,发掘出各种陶片、石器、骨器60余箱,特别是在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蚕茧,证明了远在6000年前这一带就出现了植桑、养蚕业,也说明这里传说为嫘祖的故乡是自有其悠久历史根源的。

进入第四层,展示主题为“旷世盛举”

这一层是一个文化讲堂,作为中小学生的研学讲堂和廉政文化展示厅,平时用于研学课程的开展和各类文化宣讲。

(五楼局部图)

进入第五层,展示主题为“诗意蒲州”

这一层从左手边向您展示的是以“诗国蒲州”为主的中国诗歌文化发展历程---古老的蒲州以“诗国”之名引得后人纷纷前来朝拜,先秦文学《诗经》里的《魏风》就是诞生在蒲州这一带,最著名的是《伐檀》和《硕鼠》,还有舜帝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阜吾民之财兮”更是给古老的蒲州大地吹来了书香之气。到了唐朝,诗歌迎来了自己最鼎盛的时期,王之涣在蒲州的标志性作品就是为鹳雀楼所作的《登鹳雀楼》,更是将蒲州和鹳雀楼在诗坛的地位推至了新的高度。

(王之涣像)

登上第六层,展示主题为“极目千里”

这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层楼,到得顶层,极目眺望,果然白日落山,果然黄河东流,果然登高望远,果然目穷千里!王之涣,真是写尽了黄河。“黄河入海流”,是顺流而去;“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逆流而上。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什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到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词》)都有着重复你的影子,都没有完全跳出你的艺术意向。如此级别的诗人尚且这样,还有谁能超过王之涣的诗?王之涣一生的诗虽说只有六首流传到现代,但他的诗是唐诗的顶峰。流传最为长久和广泛。《登鹳雀楼》这首诗,在我国可与说是妇孺皆知,小学生课本,历年都选了为教材。就连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课本,也把这首诗作为文学必读。香港和澳门曾发动市民评选推举十首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结果出来后篇目不尽相同,但第一首都是《登鹳雀楼》。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登鹳雀楼》列在首篇。可见鹳雀楼已不仅是中国人心中的胜景,它的壮丽美景,它的文化蕴含,已经超越了国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

《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深邃哲理的揭示。

我们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站在王之涣的铜像旁边,触景生情,情寓于景;由情推理,理寓于情。默念一遍《登鹳雀楼》,让人回味再三:

登一次鹳雀楼,就是上一堂课,让人得到多少思想启悟;

登一次鹳雀楼,就是听一首歌,让人得到多少感情共鸣;

登一层鹳雀楼,就是看一幅画,让人得到多少美的享受。

现在,我们已经攀至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诗人王之涣在这里悟出了平易而深刻的哲理,激励我们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加美好的崭新境界。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沿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最为美好的愿望。最后,愿鹳雀楼之游带给你前途无限,生活、事业更上一层楼!

(采编:马理新   雷红朝)

上一篇:山西永济爱情圣地——普救寺
下一篇:新华全媒+·老街故事|南京小西湖街区焕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