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泥塑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和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弘扬和传承淮北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承非遗文化,领略淮北泥塑魅力”学习非遗文化团于2024年7月5日至7月12日在淮北市濉溪县泥塑非遗基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非遗文化团成员深入探究淮北泥塑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和民俗信仰,通过参观淮北民俗泥塑艺术馆、与非遗传承人交流、采访老一辈艺人,了解人们对淮北泥塑的认知度和兴趣点,以及淮北泥塑的发展现状、传承困境和未来规划。
7月5日,学习非遗文化团全员到达淮北民俗泥塑艺术馆。初入艺术馆,团队成员们便被陈列在展柜中的精美泥塑作品所震撼。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憨态可掬的动物、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与泥塑艺术家们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对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这门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们坚守着这份传统,用双手赋予泥土生命,传承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他们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体现,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活动期间,学习非遗文化团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讲解淮北泥塑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选土、揉泥、塑形、雕刻、晾晒等环节。成员们亲眼目睹了一件件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泥塑作品诞生的全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思考,结合当代社会热点、环保、科技等现代主题,把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坚守传承的精神融入项目内容,对传统的淮北泥塑进行创新设计,绘制草图。进而将创新设计的草图转化为泥塑作品,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个人创意,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展现非遗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对泥土特性的陌生,到如何揉、捏、搓、刻等基本技法的掌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专注。然而,正是在不断的尝试与失败中,学习非遗文化团的成员们逐渐领悟到了泥塑艺术的精髓。看着自己手中渐渐成型的作品,那份成就感油然而生,老师也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了展示和点评。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淮北泥塑的魅力,团队还在当地举办了多场泥塑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大家纷纷动手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泥塑作品。参与者们不仅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此外,学习非遗文化团还通过举办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淮北泥塑的相关知识。展览现场展示了众多精美的泥塑作品,以及介绍淮北泥塑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的图文资料,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同时,团队成员还向观众发放了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淮北泥塑的了解。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与兴奋的眼神,看到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喜爱,团队成员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此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淮北泥塑也在不断传承与创新。如今,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创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再仅仅是摆在橱窗里供人欣赏的艺术品,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桥梁。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一宝贵的艺术财富,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永远流传下去。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让团队成员们对非遗泥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名词,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传承的鲜活艺术。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学习非遗文化团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收获,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单吉祥/图: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习非遗文化团/审核:杨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