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为群众提供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愿景。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荷花社区位于筠连县沐爱镇荷花路63号,由原来的一居委会和二居委会合并而成,与南坪村、兴隆村、石林村接壤,距县城30公里。幅员面积约125公顷,辖中心路、兴隆路、新村路、荷花路4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478人,常住户数2112户,常住人口10806人,有党员59人,社区专职工作者5名、网格员14名,志愿队伍3支,驻社区单位11个,社会组织2个。社区现有商品房小区1个(三无小区),居民集聚点5个,辖区内有烈士陵园、“老县衙”等特色文化资源。由于社区人口基数大,留守群体占比高,社区专业服务力量少的条件下,导致本就事务繁杂、人员不足的荷花社区,在公共事务处理中覆盖难,邻里关系营造中推动难,社区自治互助引导中创新难。
二、创新举措
2023年,筠连县被确定为2023年四川省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示范县并相继确定了筠连县《2023年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实施方案》,沐爱镇荷花社区被确定为四川省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自治互助型”试点社区。 基于社区长久以往的问题和实际,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的要求,荷花社区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创新推进“党建+文化”双驱动,引导社区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推进先锋示范、志愿服务单位联动、居民自治等重点工作,聚力创建“居民满意”社区。全面提升筠连县城乡社区治理质效。
(一)以党建聚力,推动社会治理多向发力。
一是指导上形成统筹。成立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组长的试点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带动社区两委、居民小组、网格站三级网格治理体系压实责任。积极联动辖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资源,推进社企、社校、社卫共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计划;二是资金上形成汇聚。依托省级“创特色”工程资金,撬动政府资金投入,优化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设备。针对社区容大鑫城农贸市场车辆乱停乱放、私拉乱接充电等现象严重,联合业主委员会实施改造,对农贸市场全覆盖安装监控系统、电瓶车充电桩、路障设施等,小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逐渐提升。调整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王三哥调解室、志愿者驿站、档案室等功能区域,努力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接待来访热心、办事服务细心、排忧解难贴心、接受监督诚心”的“四心级”服务;三是专业上形成融合。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和专业人员,利用“社工带动、社区联动、居民互动”模式,挖掘社区居民骨干,常态化参与社区事务,推动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居民服务的能动性。
(二)以文化铸魂,促进基层自治多元并进。
一是厚植红色文化。依托社区得天独厚的“烈士陵园”“老县衙”等特色文化场地,建立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文化传承等活动7场,广泛吸引居民关注历史、关心社区发展;二是唤醒睦邻文化。带动居民共同讨论制定《居民公约》《“一事一议”制度》《路灯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制度,吸引居民关注社区环境卫生、容貌秩序等自治事项,形成专业、有序、多元、全面的社区治理服务内容和管理架构;三是赋能协商议事文化。协助居民成立院落自治管理委员会,形成“社区引路—自管委搭台—居民参与”的治理模式,引导居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小区治理,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实现小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开展院落自管委赋能培训、主题沙龙4场,联合王三哥调解工作室每两月组织召开1次小区会议,累积有效讨论居民议题18个,通过居民议事协商,形成居民提议、居民讨论、居民解决的自治模式。
(三)以服务强基,助推居民互助多点开花。
一是专业化培育组织。充分挖掘辖区内居民骨干、热心居民等骨干力量,通过培训交流、邻里带动,培育围绕文化传承、环境卫生保护、安全教育维护等类别的功能型、志愿型社区社会组织,街道安全巡逻等功能型社区社会组织4支,提升辖区居民生活安全感、幸福感;二是项目化赋能居民。带领居民骨干广泛开展社区调研,收集社区问题清单36条,汇总形成社区需求清单12个;对标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对社区“人、财、物、技、时、讯”等资源进行分类,建立资源清单;利用公益微创投项目,针对社区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安全教育等问题和需求,策划包装公益微创投项目3个,用“专业社工+社区专职+居民组织”的“1+1+1”服务模式,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三是常态化提供服务。依托社区文化和资源,结合居民需求,针对性开展“荷”你相约·“音”你而来——荷花社区“荷花艺术节”活动、“美好社区·共同缔造”志愿服务活动、“街道安全巡逻”、“用火用电安全”主题安全等活动,利用好常态化的服务,提高社区居民自治互助意识。
取得成效
一是参与力量定向奔赴。项目实施以来,在充分调研和挖掘的基础上,组建了以行政部门为指导的领导小组,以专业力量为辅的支持小组和以居民骨干为主要力量自治小组,通过双方常态化的共建共议,累积链接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11家,带动居民上万人才,共同开展了惠及居民的活动20余次,有效地促使服务主体形成合力,服务力量和资源下沉社区。
二是自治互助氛围形成。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各类多元主体的共治和参与,建立起服务队伍和社区社会组织4支,居民组织化队伍60余人,累积备案志愿者40名,服务时长记录800小时;在专业化、行政化、项目化的推动下,有效形成了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的服务模式,通过公益微创投项目的实施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时间,有效增强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有效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
三是持续发展延绵有序。项目实施以来,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软件服务的提升,建立起居民常态化活动的场所3处,改善公共照明设施2000余米,形成议事协商等自治制度1套,赋能居民组织100余人,促使矛盾纠纷下降35%,有效形成了“居民的话”管“居民的事”,有效激活了居民在民生服务、居民自治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