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音懿、廖梓钰、向力锋、李星瑞)踏入吉安镇张家坝村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蜿蜒的乡间小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农舍,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翠绿的山峦交织成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香的混合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感受这份久违的清新与宁静。
初到农家,那份对简单生活的好奇油然而生。低矮的屋檐下,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耕作于田间,或编织着竹篮,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质朴与勤劳。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清脆悦耳,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有幸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教小孩子制作手工蚕丝扇。这次活动,如同一场春风拂面的旅程,让我们在欢笑与汗水中,体验到了手工艺术的魅力与童真的快乐。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活动教室,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围坐在桌旁,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好奇与期待。我们拿起手中的蚕丝扇,轻轻扇动,仿佛一阵凉爽的清风拂面而来,也吹开了孩子们心中对这次活动的向往。
“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把扇子是用什么做的吗?”我们笑着问道。孩子们纷纷摇头,好奇地盯着我们手中的扇子。我们告诉他们,这是用蚕丝制作而成的扇子,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手感细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孩子们听后,纷纷发出惊叹声,对即将开始的手工制作充满了期待。
我们开始了蚕丝扇的制作过程。首先,我们向孩子们展示了制作蚕丝扇所需的材料:精致的扇骨、柔软的蚕丝、五彩的丝线等。然后,我们详细讲解了制作的步骤和技巧,并亲自示范了一遍。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们手中的动作,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
图为团队成员帮小孩子们煮茧的场景。 通讯员唐茂支摄
当轮到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时,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虽然刚开始时有些手忙脚乱,但在我们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制作的技巧。孩子们的小手在蚕丝和丝线间穿梭,就像是在编织一个个美丽的梦想。他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相互交流,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与专注。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每一个步骤的讲解,小心翼翼地执行着每一个操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有的孩子用五彩的丝线在扇面上绣出了美丽的图案,有的孩子在扇骨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每一把扇子都独一无二,充满了孩子们的个性和创意。
图为小孩子们在装饰蚕丝扇的场景。 通讯员廖梓钰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把把精美的蚕丝扇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成形。当孩子们举起自己亲手制作的扇子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的笑容。我们也被他们的成果所感动,仿佛看到了他们心中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阳光洒在他们的笑脸上,映照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这份纯真的热情,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田,也让我更加坚信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小晨,一个腼腆却认真的小女生,是这次研学活动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朋友。初见时,她站在一旁,低着头,双手不自觉地揉搓着衣角,眼神中既有对陌生人的好奇,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那双眼睛让我实在印象深刻,像小鹿一样懵懂又对世界充满渴望。在制作非遗丝扇的活动中,她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细腻的一面。她的手指不太灵活,最初总是无法将丝线编织得整齐美观,但她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我们注意到了她的努力,耐心地给予指导和鼓励。终于,小晨成功地制作出了一把精美的丝扇,那一刻,她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图为小晨在向成员们展示所做的蚕丝扇。 通讯员 王音懿 摄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即生活”的真谛。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项实用的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主动思考自己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自己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这种自我认知的转变,无疑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走进更多的农村家庭,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梦想。同时,我也将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晨小晨,“晨”字代表着朝阳与新生,我想,每当我看见早上的太阳时都会想起那个孩子腼腆又认真的眼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一定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为吉安镇张家坝村张书记在吉安镇张家坝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团队成员颁发锦旗的大合照通讯员李星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