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数学学院乌蒙山下实践队,于2024年7月6日至7月12日,深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围绕“赤水河畔再跨越:酱香古蔺 脱贫征途”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暑期实践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探寻古蔺县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感受长征精神在这片革命土地上的传承与发扬。
政府领航,正确方针照亮发展之路
政府作为脱贫攻坚的“掌舵人”,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为古蔺的脱贫之路指明方向,政府与企业同心协力,助力企业蓬勃发展,带动就业,促进民生,让古蔺的繁荣昌盛更上一层楼。
实践队与二郎镇政府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到其通过发展就业促进振兴的一大特色——“以酒代农”。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酿酒、包装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充分体现出了“酒和农”与“酒厂和村庄”发展的不可分割性。
其次,古蔺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古蔺县的公交车路线布局乡村部分主要涵盖了多个线路,服务于该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古蔺政府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四渡赤水的重要战场,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当地文旅深度挖掘并整理古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旅开发,弘扬长征精神,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郎酒历史纪念馆,实践队通讯员刘晶培摄
产业兴旺,特色产业铺就振兴之路
对古蔺脱贫成就的调查中,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古蔺的三大名片——麻辣鸡、潭酒与二郎酒,深入探访这些企业,揭开了它们助力古蔺脱贫致富的神秘面纱。
走进麻辣鸡生产基地,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团队亲眼见证了从选材、腌制、烹饪到包装的每一道工序,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麻辣鸡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家禽养殖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古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随后,实践队一行来到了潭酒的酿造车间,实地感受了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魅力。在酒香四溢的厂房内,队员们聆听了酿酒师们讲述的酿酒故事,了解了古蔺酱香型白酒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优秀口碑。企业负责人自豪地介绍,潭酒不仅是古蔺的骄傲,更是助力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
在二郎镇的历史纪念馆中,是过去的古蔺人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在二郎镇的酒厂里,是当代古蔺人对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渴望;是代代相传、对品质精益求精的坚持;是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勇于突破的勇气;是将酒文化与地域特色、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深厚底蕴,是“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决心与毅力。
图为乌蒙山下实践队参观潭酒厂房,实践队通讯员张韵涵摄
人民至上,企业惠民共绘幸福画卷
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二郎镇以其独特的酒香闻名遐迩。去年,在郎酒及潭酒等当地酱酒产业带动下,古蔺县经济取得了显著增长,2023年GDP高达247.9亿元。
酒厂工人说,年轻人不用出去打工谋生路,留在酒厂工作,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了个人价值。酒企为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进而提高职位和收入。同时定期举办电影放映、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让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得到双重丰富。
当地酒企还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酒糟这一酿酒副产品被有效利用,不仅免费赠送给附近居民用于养猪,还通过回收成熟猪崽的方式,为居民增加收入来源。同时,酒厂联合农户共同推行了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还田-田种高粱的绿色循环模式,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共同发展。
此外,潭酒酒厂新建的龙井车间内设有污水处理厂,不仅处理酒厂废水,还兼顾周围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在去年的古蔺县特大洪水灾害中,该污水处理厂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清理了灾害产生的污水,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图为“乌蒙山下实践队”)
古蔺县的故事,是全国832个贫困县里乡村振兴的优秀篇章,是企业发展带动民生的先进案例,是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也感受到了脱贫为地区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古蔺县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前景。(通讯员:代雨欣、牟雨雷、陈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