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善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慈善组织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为深入探讨和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9月19日,来自专门仲裁组织、高校、法律服务机构、公益行业媒体、慈善组织的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保定学院,以京津冀地区慈善组织为样本,举行“首届慈善组织知识产权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
该论坛是由《公益时报》社、保定仲裁委员会、北京国标律师事务所、保定学院主办,公益时报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保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联合承办,北京中道公益基金会支持,北京企学研教育科技研究院协办的跨界研讨与多元对话的公益行业赋能活动。作为专业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保定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全体学生参与了本次研讨。
(小标一)主旨:从案例寻找慈善组织知识产权发展路径
《公益时报》社副总编辑王勇对公益时报近年报道的上海浦东新区禾邻社区艺术促进社状告万科公益基金会侵犯其公益产品《全民植物地图》著作权、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因“名称权”起诉爱芬(苏州)环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和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之间关于“一校一梦想”项目名称的纠纷等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表示,社会组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在提高,推动行业知识产权建设正当其时。首先是推动公益项目专业化的必然需求,从重视硬件到重视软件,慈善组织在知识产权上的投入必然会增加;其次是推动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的必然需求,无论是慈善组织,还是慈善组织的募款项目,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获得公众的认可,是获取捐赠的前提条件,这就对慈善组织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辨识度、做不好品牌形象保护的慈善组织,在募捐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再次是推动非货币捐赠制度发展的必然需求,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捐赠已经开始出现,制度完善任务迫在眉睫;最后,这也是以慈善力量促进知识产权工作的必然需求,慈善组织可以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益时报》社副总编辑王勇)
保定仲裁委员会秘书长邓烨也注意到前述现实问题,并提出“仲裁事务在慈善事业与知识产权领域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他看来,慈善组织和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合同纠纷、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可通过仲裁方式来解决,以避免繁琐冗长的诉讼程序。仲裁可以为慈善组织提供快速、高效、保密和一裁终局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慈善组织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仲裁的结果具有可执行力,可以申请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与此同时,我国也是《纽约公约》的缔约国,裁决结果可以直接在172个缔约国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邓烨介绍,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仲裁在协调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体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广大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定仲裁委员会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2022年保定仲裁委员会成立了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制定了专门的调解规则,通过“专家调解+仲裁确认”的方式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保定仲裁委员会秘书长邓烨)
北京国标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枫通过代理的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即某公司针对一家制作综艺名称与其发布的网剧作品名称相同的电视台发起的维权诉讼,阐释了即使在通用名称的情况下,特定标识也可能由于具有广泛知名度而获得法律保护,从而突出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挑战。
姚克枫总结建议到,慈善组织在发起公益项目、起名字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这个名字本身可以作为知识产权存在,如果在活动或项目不知名的情况下,这个名字可能无法受到保护,如果活动一旦有知名度,这个名字会受到法律保护;其次是要进行知识产权预警,如果公益组织做活动的时候,对于名称和发布的内容没做预警,很有可能侵犯他人在先的知识产权。
(北京国标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枫)
保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燕芝也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慈善组织而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侵权行为,保护组织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确保每一笔捐款都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小标二)对话:慈善组织与企业公益出海中的知识产权
作为论坛的重要环节,公益时报研究院“益场对话”第 002 期以圆桌的形式,邀请了来自媒体、国际传播发展平台、教育研究机构、高校四位背景截然不同的嘉宾,围绕“慈善组织与企业公益出海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展开讨论。
北京中道公益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谭星宇现场分享了多个案例:个别慈善组织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做的是公益项目,就可以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著作权。他建议,“面对公益出海,我们更要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慈善组织在海外开展的活动正在逐步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是一件好事”。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差异,所以慈善组织在出海的时候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采取适用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例如在当地注册商标和专利,签订包含知识产权条款的合作协议,在项目启动前进行全面的合规性审查,积极利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跨国界保护等等。
(公益时报研究院“益场对话”第002期,从左往右依次为赵明鑫、李昂、谭星宇、李庆、陶龙渤。图/保定仲裁委员会)
北京企学研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李昂则从职业教育公益出海的视角分享了知识产权在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出海不仅是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同样面临着广阔的机遇与未知的风险,例如职业教育装备在职业教育出海中的重要作用与财务安全上的困境。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国内外环境差异、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职业院校在公益出海的过程中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公益时报》社新闻编辑部主任、公益时报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李庆从媒体的视角分析了如何通过提高公益慈善组织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以促进其健康发展。李庆强调了慈善组织需要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梳理与注册,明确机构权益,并通过实践活动,例如商标注册和品牌规划,来减少未来可能的侵权风险。另一方面,她提出公益组织应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共享,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此外,李庆还指出了行业内部需建立规范,共同促进行业整体的进步与健康。
保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主任、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龙渤介绍了保定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紧密拥抱社会服务的案例,例如河北省知识产权(保定学院)基地和保定市知识产权志愿者联盟。他围绕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议题,提出希望加强与慈善和公益组织的合作,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回答了高校应如何在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支持慈善和公益组织的发展,以促进地方经济和企业公益出海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一问题。
(小标三)行动:多方共建共创共享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还启动了“公益防火墙”1.0行动,并宣布“公益防火墙”项目将组织共创各方形成研究小组,开展《慈善组织知识产权案例研究与实务指南》《慈善组织常用合同签约范本》开题工作。同时还举行了公益时报可持续研究院专家、研究员聘任仪式,以及保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聘任仪式。
(“公益防火墙”1.0行动规划)
据公益时报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明鑫介绍,《慈善组织知识产权案例研究与实务指南》以建立团体标准为目标,通过切实的案例研究与数据调研,形成有据可靠、有法可依、有准可行的智力成果,帮助慈善组织负责人或相关工作负责人更好地了解并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慈善组织的公益行为稳定运转。
《慈善组织常用合同签约范本》以形成实用工具书为目标,致力于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高效工具,内容将包括慈善组织涉及的各类合同范本,帮助慈善组织在签订相关协议、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有据可依。这一成果将以出版物的形式发布。
为保证慈善组织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命题持续推进,公益时报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代表项目各方授牌落地“慈善组织知识产权协同发展京津冀共创空间”。该空间将作为“公益防火墙”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固定智力空间,承担有关议题研讨、沙龙、咨询、科普等职能。
(与会嘉宾、同学合照。图/保定仲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