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接龙社区成立于2016年11月,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10人,常住人口1.8万人,社区“两委”干部9人,储备干部3人。接龙社区因“接龙寺”命名,源于200余年前“接龙寺”救灾救难、乐善好施的历史,社区承袭“慈善友邻”文化,2019年建设慈善超市运营至今,惠及困难群体逾5000余人次,慈善氛围浓厚。社区以省级“创特色”工程项目实施为着力点,成功实践了接龙社区“四微善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二、亮点做法
升级慈善“微空间”,建设优质慈善实体。利用“慈善超市”等载体增设捐赠点2个,便利各界捐赠,加强慈善信息公开,保障捐赠者权益,宣传慈善行为。在保留社区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增设便民服务、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等功能空间,搭建“五社联动”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资产管理、登记管理、项目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实践“1+2+N”运营模式,打造制度完善、功能健全、服务优质的慈善实体。
培育慈善“微组织”,壮大多元慈善力量。挖掘社区党员、志愿者等30余人成为慈善组织储备力量,引导“能人骨干”发挥自主性、号召性、独特性优势,成立社区慈善微组织3支。通过开展赋能培训活动6场、实践活动18场,切实提升社区慈善微组织服务能力,有效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在社区扎根与成长。
运行慈善“微基金”,丰富有效慈善参与。建立接龙社区慈善微基金,联动30余家爱心单位,常态化公募与项目化众筹并举,撬动8万余元爱心善款与物资。制定《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目标、审批流程与管理职责,提升基金运作效率与透明度。聚焦弱势群体,实施“一老一小”等慈善服务项目3个,将善款落在实处。
开展慈善“微服务”,营造浓厚慈善氛围。联动多方慈善力量开展“全民运动会”“慈善主题宣传”“居民坝坝宴”等大型慈善主题服务4场,宣传公益慈善理念,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联动社区慈善微组织及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关注特殊群体,开展慈善关爱服务24场,惠及40余户家庭。打造“善治接龙”品牌,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100余次,营造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
三、取得成效
建优慈善实体,建构良好生态。通过打造特色鲜明、区域辨识度高的慈善空间,辅以严谨的制度体系、完备的功能设施和创新的运作机制,提升社区慈善生态的系统性与影响力。
激活慈善基金,汇聚社会资源。内部整合与外部开发双管齐下,汇聚8.5万元慈善资金及物资,形成社区慈善资源“蓄水池”。
壮大慈善力量,提升治理能力。充分调动辖区内外企事业单位30家、志愿者567名、社区社会组织19个、爱心商家15个等社会群体参与社区服务,实现公益慈善组织从无到有,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善治格局。
创新慈善服务,回应居民需求。实施“服务对象分类、服务需求分层”策略,精准识别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实施慈善服务项目3个,举办特色活动28场,服务1000余人次,构建全面的慈善服务网络。
扩大慈善影响,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国家级报道3篇、省级报道4篇、自媒体报道70余篇及发放“善治接龙”创意周边1300份等宣传手段,不断提升社区公益慈善与治理工作的影响力。让社区慈善“看得见摸得着”,用慈善文化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铸牢社区共同体意识。
(供稿单位: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接龙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