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事业长河中,党员干部肩负着开展党建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双重重任。这两项工作犹如并蒂莲花,相辅相成,而其中换位思考则是贯穿始终的 “金线”,串联起党心与民心,对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善于换位思考,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工作与党建的 “心灵摆渡人”,引领党群一心驶向美好未来彼岸,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它是增进党群互信的基石,是精准落实政策的导航星,更是激发群众参与党建伟大工程内生动力的催化剂。
一、换位思考,党建引领 “聚民心” 党建工作绝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要深深扎根于群众这片肥沃土壤之中。党员干部需换位思考,从群众视角去审视党建工作的开展形式与实际意义。当策划党建活动时,要思考群众能从中收获什么,是对党的政策更深入理解,还是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比如,在基层党组织开展 “党史学习进社区” 活动,党员干部如果只是机械地宣读文件、讲解理论,群众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参与热情不高。但若是换位思考,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举办党史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党员、老革命家以亲身经历讲述党的光辉历程;或者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并设置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解读环节作为奖励内容,这样就能吸引众多群众积极参与。这不仅让党建知识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群众心田,更能强化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核心地位,凝聚起强大的民心力量,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照亮群众前行道路的灯塔,吸引广大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为党的事业共同奋斗。
二、推己及人,群众工作 “解民忧”
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形形色色。党员干部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学会推己及人。要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期望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党员干部应常问自己:“如果我身处群众的困境,我最需要什么?最希望政府怎么做?” 例如,在处理住房保障问题上,面对住房困难群众,党员干部不能仅仅依据政策条文办事,而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居住现状、经济压力以及对住房的具体需求。有的家庭可能因为孩子上学需要就近安置住房,有的可能是老人居住不便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住房。党员干部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合适的房源,完善配套设施,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住房之忧。又如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党员干部要站在求职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业意向和职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培训、推荐就业岗位、搭建创业平台等。通过这种推己及人的工作态度,党员干部能在群众工作中精准发力,化解群众的燃眉之急,成为群众生活中的 “及时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三、以心换心,党群共建 “筑同心”
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党员干部在开展党建与群众工作时,要以心换心,促进党群共建和谐家园。在社区治理中,党员干部要主动融入群众,与群众共同探讨社区发展规划、环境整治方案等。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过程中,党员干部不能独断专行,而应挨家挨户走访,倾听居民对小区绿化、停车位设置、公共活动空间打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居民大会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参与决策。对于居民提出的不同意见,党员干部要耐心倾听、认真分析,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与群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为打造美好家园努力。又如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要与村民一起谋划产业发展蓝图,了解村民对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想法和顾虑。党员干部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引入技术人才、开拓市场渠道,村民则发挥本土优势,提供劳动力、土地资源等,通过以心换心的合作,党群携手共进,筑牢同心同向的发展根基,让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在党群共建中徐徐展开。
党员干部作为群众工作与党建工作的主力军,换位思考是其必备的素养和工作法宝。通过换位思考,在党建工作中凝聚民心,在群众工作中解民之忧,在党群共建中筑就同心,从而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党群关系长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党员干部以 “心灵摆渡人” 的角色担当,引领群众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破浪前行,书写党群和谐、共铸辉煌的壮丽篇章。
(作者: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