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男,11岁,教育程度小学五年级,父母离异,与人交往能力学习自控力较差。父母离异。爸爸出轨,妈妈被迫离婚外出赚钱养家。目前是偶尔跟外公外婆住偶尔跟奶奶住,奶奶教育严格性子比较急躁,外婆温和柔软但有时候管不住他,双方一起管他教养方式不一致,造成他不喜欢被教育,脾气比较娇惯。跟父母辈交流少,爷爷奶奶辈不理解他的内心想法,在学校里面比较缺自信,学习成绩不好,朋友也很少,好像还受过一些大学生的欺凌,导致了他特别怕社交,不喜欢外出不喜欢活动,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二)个案来源
服务对象来自于江南镇天添托管介绍。
(三)个案背景资料
1.身体情况:小时候得了重病(血细胞减少),因为吃药原因身体也偏胖。
2.心理状况:服务对象不爱社交、不爱与人交流、对自己缺乏自信。
3.社会状况:服务对象的社交圈子较小,与年迈的外公居住,父亲多年前已经和母亲。离婚去了G市工作,不管对象的一些生活费,也几乎不回来看望,可见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不多。与邻居的关系一般,和同辈的朋友关系也较差,在学校因为成绩太差又内向自卑受老师的关注不多,但对自己的情况及自身的困扰闭口不提,故朋辈支持较弱。亲戚也由于知道服务对象的过往,联系次数较少。因其家庭特殊,天添托管机构在节日期间都会安排入户探访,送上节日物资及提供适当的帮扶,社区支持网络良好。
二、需求分析
根据服务对象的表征和主诉问题,社会工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对面谈过程的观察,评估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
(一)情感支持,沟通交往的支持
对象跟父母辈交流少,爷爷奶奶辈不理解他的内心想法,缺乏朋友,好像还受过一些大学生的欺凌,导致了他特别怕社交,不喜欢外出、不喜欢活动。
(二)学习技能欠缺,有提高学习能力的需求
服务对象文化基础比较差,小学五年级数学和语文就只有三十几分了,也没有一技之长,在学校学习的方方面面屡屡碰壁,对学生方向感到迷茫,自主学习能力差,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的同时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自信。
(三)容易抵制手机网络的诱惑,培养自控能力需求
服务对象从前生活圈子单一,日常生活认知缺乏,易沉迷网络,晚上熬夜刷短视频影响第二天学习,虽已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但仍然会立场不够坚定,由此得出,服务对象需要建立良好的朋友圈,丰富个人的课外生活,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
1.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在认知行为理论的应用中,埃利斯创立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认为,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认知就成为治疗的焦点,简单来说就是要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以达到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本案例中,一方面服务对象由于对手机短视频缺乏正确认识,又容易受到手机的诱惑,导致服务对象学习精力不足学习陷入死循环,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美国查尔斯·拉普教授及其团队于1982年提出的,后经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丹尼斯·塞勒伯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将优势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时间模式。
它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主张以运用优势作为主要方法去解决服务对象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相信个人及其所处环境中蕴含着众多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尊重并强调服务对象的自主性,通过寻找、整合优势与资源,协助服务对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服务对象发现自我价值,肯定自己的优势与能力。
在本服务案例中,服务对象的学习成绩差,认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及其他优点,对学习一事感觉很迷茫,社会工作者在案例跟进中引导服务对象挖掘自己身边所能利用的资源及自身的优势,帮助服务对象树立信心,在后期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服务目标
1.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强化学习动机,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2.提供学习陪伴,明确学习方向,链接资源,促进改变提高。
3.鼓励服务对象树立正确择友观,通过打球、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形式建立健康的社交圈。
(三)服务策略
1.正确引导服务对象进行同伴交往并发挥社工链接资源的能力,协助服务对象参加学习培训,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2.与服务对象家庭沟通,引起家长关注。教会彼此沟通技巧。
3.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及艺术体验课,扩大社交圈、结识新朋友,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如画画、打球、算数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更积极的活动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正向的朋友圈。
(四)行动计划
1.前期: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服务对象目前的困境及需求,与服服务对象共同制定介入目标;中期:通过面谈、走访及资源链接等形式开展个案介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现状分析协助服务对象明确自身问题,强化其戒毒动机、挖掘自身优势、提升就业技能及建立正向的朋友圈等;后期:通过面谈回访的形式了解服务对象的最新近况,引导服务对象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正向的朋友圈,与家人之间形成链接,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按计划实施
3.多方关注服务对象的改变,评估服务对象的稳定情况。随着个案服务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服务对象得知服务对象现在基本学习任务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且还在家人的鼓励下参加了夏令营活动,锻炼意志力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了解到他在假日也会主动参与同伴间活动,与同学玩乐。在此期间结识了一些良师益友,生活有了正向的改变,个人的认知也得到了提高,对自己的过往有了深刻反省,表示感谢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对于服务对象的变化,社会工作者一方面细致观察,了解工作稳定情况,从面试入职至今,长达6个多月服务对象的工作热情保持高涨。同时,也了解服务对象对自身认知的变化,服务对象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十分满意,且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本次服务成效显著。
五、成效评估
(一)评估方法
社会工作者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评估服务对象在接受个案介入服务前的认知意识状态,到服务结束后的认知行为转变,再结合服务对象填写的结案同意书及意见评估表结果作为评估方法,服务对象对自我的认知已经得到提高,就业情况稳定,目前的社交圈都是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生活作息规律的和有共同参与的同伴,并且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二)目标完成情况
基础目标已基本达到
六、总结及反思
经过社会工作者介入之后,强化了服务对象学习和交友动机,提供学习困难的帮扶,让服务对象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从这一案例中可见,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在学习成长身体心理等多个方面受到影响,获取社会支持存在困难,缺乏自信,自我怀疑加深,对他们成长非常无利。因此,在同类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秉承“去关怀”服务原则,以“优势视角”发掘服务对象的闪光点,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化需求,设定服务方案。一方面,去除服务对象“自卑”的标签印象,了解服务对象的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针对其具体需求作为服务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保持客观立场,善于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积极帮助服务对象链接各方资源,提升服务对象自信,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我,鼓励服务对象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性。(益阳市资阳区慧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陈美芳 黄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