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乡村振兴助力生态建设,环保意识扎根田间地头—— “法治之光队”走进淮南市寿县开展环保宣传与调研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号召,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2025年1月17日至24日,由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师学生组成的“法治之光队”深入淮南市寿县,围绕“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主题开展了一场兼具环保宣传、实地调研和技术推广的系列活动,助力农民破解环保行动困境。

走进乡村,播撒环保理念

团队首日抵达,在村支书的组织下,于村民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环保宣传活动,团队成员播放了纪录片《田野之上》,向村民直观展示农药滥用、垃圾焚烧对土壤和水源的危害。片中触目惊心的污染案例引发村民热烈讨论。

“原来地里长不出菜,不光是种子问题,是土壤中毒了!”一位村民在观看后感慨道。团队成员结合《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用方言讲解了农药减量、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帮助村民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要求与生态价值。

问卷调查,揭示环保短板

活动次日,团队发放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问卷》对全镇8个行政村展开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数据显示:

认知短板:仅32%的农民知晓“农药包装属于有害垃圾”,68%仍随意丢弃;

行为困境:45%的农民因“成本高、没补贴”拒绝使用有机肥;

政策盲区:82%的村民未听说过“秸秆还田补贴政策”。

在入户访谈中,部分种植大户坦言:“知道化肥用多了不好,但不用产量上不去,一家老小靠啥吃饭?”这一矛盾反映了农民在生态保护与生存压力间的现实挣扎。

实地调研,倾听农民心声

在实地调研期间,调研组发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尤其是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田间秸秆焚烧等现象触目惊心。

在某村庄的一处偏僻角落,堆积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塑料袋、饮料瓶、废旧家电等杂物混杂在一起,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部分村民表示,尽管村里曾投放过垃圾桶,但由于数量不足、维护不及时,许多垃圾桶已破损不堪,最终导致垃圾倾倒随意化,形成了新的卫生死角。

此外,调研组还在多处田间地头目睹了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尽管村干部多次上门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并出台了相关禁烧规定,但个别农户仍心存侥幸,为了图省事,在收割后将秸秆直接点燃。焚烧过程中,浓烟滚滚,不仅污染空气,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探索多元路径,破解环保困境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结合各地优秀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农民环保意识提升,破解当前环保困境。

1.创新宣传模式,提升环保意识

推广“方言化+场景化”宣传:将环保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以村广播、短视频、乡村大喇叭等形式开展宣传,提升农民的理解度和接受度。

2.推广适农环保技术,降低使用门槛

开发“傻瓜式”环保设备:例如,研发语音提示垃圾分类桶、一键式秸秆还田机等零学习成本的环保设备,让农民轻松掌握环保技术。

3.构建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积极性

实行“环保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农药包装回收等行为转化为积分,积分可兑换农资、生活用品、医疗服务等,激发农民积极参与环保。

共绘生态宜居乡村新画卷

调研组表示,农村环境保护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未来,应进一步凝聚政府、社会、农民多方合力,探索更多符合农村实际的环保举措,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下一步,调研组将根据本次调研成果,向有关部门提交专项调研报告,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参考,为乡村绿色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谈娅南)

上一篇:探耕李楼乡田野深处:乘风破浪队揭秘粮食补偿政策实效与农业发展挑战,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下一篇:李善人传奇之大善之举医助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