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从 “人管” 到 “众治” 六和社区党建引领街区治理的破局之路

一、案例背景

六和社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钱塘江畔,有两个近20年的住宅小区,常住人口10116人。服务网格7个,建有党委1个,支部6个,在册党员176名。辖区内沿街商铺林立商铺共56个,形成社区独特的商业风景线。然而,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老旧街区的转型难题日益凸显,六和社区便是典型代表。往昔的繁华逐渐褪去,杂物堆积、道路破损、噪音纷扰等问题接踵而至,不仅严重损害城市风貌,更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与此同时,商铺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占道经营、客源竞争等矛盾频发,导致街区人气愈发冷清,商户利润逐年下滑。面对重重困境,六和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成立“六和社区街事会”共同助力街区的自我革新与活力重塑,规范街区管理、提升商户效益,让街区重焕光彩。

二、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管理机制,激活街区发展动能

1、党建联建,打破壁垒聚合力

六和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六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阵地,积极挖掘并整合街区内的各类资源。全力推动社区单位、六和邻里中心、相邻社区党组织的深度互联互动,搭建起党建联建的坚实桥梁。将分散的党组织力量紧密凝聚,打破部门与单位间的隔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畅通不同领域的党组织相互交流,共同制定街区规范、谋划发展,为解决街区各类难题提供丰富思路与多元资源。

2、党员下沉,服务商户零距离

为精准对接街区商户需求,六和社区将6个支部,176名在册党员下沉到网格中,创新采用“支部+网格员+商铺”的管理模式,组织党员干部定期深入走访商铺,与商户保持高频次、高质量的沟通互动。精细化管理模式,使党组织能够深度嵌入街区每一处角落,实时掌握商铺经营状况与面临问题。商户遇到困难时,可第一时间向负责的党支部和网格员反馈,党组织迅速响应,协调各方党建资源,及时解决问题,切实增强党组织在街区的领导力与凝聚力,让商户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3、阵地建设,盘活空间塑特色

社区党委深入挖掘辖区每一寸空间的潜在价值,全力打造“零星”党群阵地,筑牢党建工作的坚实根基。一是社区党委牵头,将小区原本用于堆放杂物的架空层边角地带,精心改造成居民需要的象棋室、书画室、读书角等13个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楼廊空间。二是社区党委积极拓展合作范围,与周边社区、邻里中心、排灌站等辖区之外的党组织携手,建立起一套共享交流机制,旨在实现阵地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社区将具有百年历史的废旧码头“鲶鱼嘴”打造成了700方的浦沿文化新地标——“浦沿渔码头”。在这里,潮文化、船文化、鱼文化和浦沿围垦精神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得以转化、创新。

(二)成立治理机构,共商街区事务大计

1、党建引领,共定商户公约

为高效解决街区治理中的复杂问题,六和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牵头成立“六和社区街事会”。汇聚社区、物业、城管以及商铺代表等多方力量,形成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合力,并结合街区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共同商讨并制定《商户公约》。公约明确商户在经营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与责任义务,涵盖环境卫生、经营秩序、邻里关系等多个方面。通过党组织的宣传与引导,商户积极遵守公约,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与约束,街区整体环境与秩序得到显著改善,展现党建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2、搭建平台,共议街区发展

借助街事会平台,社区带头定期组织开展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商铺充分表达诉求、参与街区治理。社区、物业和城管等部门认真倾听商户诉求,针对商户反映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于路灯昏暗的问题,城管部门很快安排人员进行检修和更换;为了帮助商户提升人气,社区组织邻里集市、天幕派对集市等吸引人气、加强宣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商户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也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3、多方协同,共促街区提升

街事会在党建引领下积极参与街区的改造提升工作,共同商讨诸如智慧垃圾房建设、街区路面翻新等重要事项。以智慧垃圾房建设为例,从选址到功能设计,街事会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居民担心垃圾房离自家太近会有异味,商户则希望方便投放垃圾,社区党组织与街事会成员综合各方意见,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最终确定了合适的位置,并对垃圾房的通风、除臭等功能进行了优化。通过多方协同合作,街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营造社区文化磁场,激活街区经济活力

1、创新活动载体,构建多元消费场景

六和社区依托渔码头沿江草坪,策划开展 “天幕派对” 系列主题活动。活动期间,通过搭建特色天幕装置、举办文艺汇演、播放热门电影等方式,营造沉浸式消费氛围。同时整合辖区商户资源,组织商户设点摆摊,形成集特色美食、民俗手工艺品为一体的主题市集,涵盖餐饮、饰品、服饰等业态,有效促进商户宣传与销售转化,吸引周边居民参与。

2、优化空间环境,塑造特色文旅地标

针对江边渔码头基础设施陈旧、环境品质不佳的问题,社区党委联合街道办事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通过道路修整、景观提升等举措,改善渔码头环境。同时,在沿江地带打造多个网红打卡点,包括改造老渔船作为景观展示、绘制潮文化与鱼文化主题壁画、设置“我在浦沿码头等你”特色打卡标识等,吸引游客拍照打卡,打造区域性网红文旅打卡地,提升街区网络传播度,推动街区文旅产业发展。

3、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为解决渔民江边随意摆摊导致的环境杂乱问题,社区党委联合街道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商户座谈等方式,制定渔市规范化建设方案、修建标准化渔市,规划固定摊位,配备清洗、排水等基础设施。同时,为渔民提供集中经营场所,便于渔产品售卖与打渔工具存放,有效改善区域环境秩序。渔市规范化建设实施后,该区域环境投诉量下降85%,渔民人均月收入增长40%,有效推动渔文化传承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陈贵雅、权敬兰)

上一篇:江西玉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常青到下镇镇调研指导工作 2025/05/21 09:4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28
下一篇:没有了